在近日由廣州市商務局指導,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紅餐網聯合主辦的2025 中國餐飲品牌節(第 34屆HCC餐飲産業博覽會)上,善志餐飲戰略諮詢創始人朱明軍圍繞 2025 中國餐飲品牌節 “蝶變・躍升” 主題,深入探討餐飲企業突破競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從戰略思維構建、母店模型設計、創始人權責定位到未來行業核心競爭力,給出系統性見解。以下為專訪內容。
01.本屆品牌節以 “蝶變・躍升” 為主題,您如何理解這一主題在餐飲行業的雙重內涵?
朱明軍:“蝶變・躍升” 的核心,在於打破傳統觀念、吸收新思維。過去,餐飲人普遍聚焦産品口味、服務質量、運營管理、營銷效果等維度,這些維度固然重要,但如今它們已不再是 “競爭力”,而是行業競爭的 “標配”。最可怕的誤區是,很多企業仍停留在 “過去的優勢” 裏,執着於戰術層面的優化,卻忽略了戰略層面的升級。
戰術層面的工作,比如運營、營銷、供應鏈等,完全可以交給專業的人, 企業合夥人、板塊負責人或外部高手,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人做。而 “蝶變” 的關鍵,是從 “戰術思維” 上升到 “戰略思維”。只有選對戰略方向,企業才能突破規模瓶頸,實現真正的 “躍升”。
02. 在當前餐飲行業劇烈洗牌的背景下,企業實現“躍升”最需要突破的核心瓶頸是什麼?
朱明軍:現在很多餐飲企業都在 “搶流量”,但往往流量爆發一兩個月後就迅速流失。根本原因在於 “底層邏輯沒跑通”:流量吸引來的消費者,要麼因體驗不符預期而失望,要麼是衝着低價折扣而來,缺乏長期留存的動力。
我認為餐企躍升的核心突破點,是 “重塑品牌母店模型”。做連鎖餐飲,母店模型是根基 ——母店不盈利,一切努力都白費。母店模型的設計必須從戰略層面出發:既要構建競爭壁壘,用産業化思維規劃長遠發展;又要在品牌定位上做到 “出手就是第一”,找到自身的獨特價值、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讓品牌價值與消費者的情緒價值精準匹配。
有了紮實的母店模型,企業才能高效複製:哪怕當前規模小,也能快速成長為連鎖品牌;反之,若母店戰略模型薄弱,即便企業暫時規模大,最終也會走向沒落。
03. 在數字營銷日益普及的今天,餐飲企業應如何平衡“戰略熱詞”與“戰略本質”?
朱明軍:這個問題很關鍵,核心在於 “戰略要高瞻遠矚,戰術要腳踏實地”。戰略層面,要 “以終為始” 思考企業未來方向。戰術層面,則要扎紮實實做好基礎工作:産品品質、運營管理、體系搭建,把每一個細節落地。而這一切的落腳點,依然是 “母店戰略”。
打造母店模型,不是簡單找設計師做裝修、升級幾款産品,而是從戰略層面實現與對手的區隔,做到 “出手就是第一”。抓住了母店戰略這個 “本質”,才能真正平衡戰略與戰術,避免陷入 “追熱詞、輕本質” 的誤區。
04. 能否具體講講母店模型設計、品類賽道選擇、盈利模式重構這幾個方面的核心邏輯?
朱明軍:很多人誤以為 “開家店就是母店模型”,這是極大的誤區。母店模型的構建,第一步是 “向外看”:分析外部市場競爭環境、行業趨勢、消費者需求;第二步是 “向內看”:結合企業自身的核心優勢,不能看到什麼火就模仿什麼,比如看到某類品牌火就抄款、照搬産品,這種沒有根基的模仿毫無意義。
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先結合外部趨勢與內部優勢,明確品牌戰略定位;再思考 “品類如何做出差異、賽道如何切入大規模市場、模式如何實現差異化與利他共贏”,以此撬動更多合作資源。
區域選擇上,要遵循 “能成為區域老大就進入,不能就不進” 的原則;對標品牌選擇上,要找 “力所能及且短期內可超越的對象”,比如霸王茶姬早期對標茶顏悅色,規模超越後又對標星巴克,再通過系列戰略戰役實現突破。
我們服務過的魅廚集團就是如此。圍繞戰略梳理産業鏈,我們建議其暫停老品牌,新品牌 “芝小官毛肚火鍋” 直接以 “海鮮自助、好毛肚不限量” 切入。消費者從未聽過 “毛肚免費”,憑藉這一差異化快速起量,再通過單品牌做大産業鏈,進而縱向拓展品牌矩陣。

05.您強調 “創始人做戰略,專業人士做戰術”,但很多創始人仍沉迷於産品研發、營銷細節。從您的經驗看,創始人在戰略落地中最典型的認知誤區是什麼?該如何調整?
朱明軍:很多餐飲創始人的誤區是 “把長板做太長,卻忽略了頂層戰略”。比如廚師出身的創始人,會天天紮在産品研發裏;運營出身的創始人,會沉迷於服務細節。這些戰術工作當然重要,但不應是創始人的核心聚焦點。
創始人作為企業 “一把手”,必須聚焦五件事:
定戰略。創始人要先確定企業的戰略方向,確保每一步都圍繞長遠目標推進;
定模式:包括單店模式、連鎖模式、商業模式。模式對了,才能實現 “輕資産撬動大戰略”,避免重資産投入帶來的風險;
強品牌:始終保持危機感,每年為品牌注入 “強基因”,比如優化品牌認知、強化差異化,讓品牌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搭班子:找 “價值觀高度一致 + 有成果” 的人。價值觀一致能避免內耗,“有成果” 意味着對方在對應賽道裏拿到過實際成績,能真正解決問題;
定機制:明確 “分錢、分權、分股” 的規則。要讓每一層級的員工(從核心高管到基層員工)都清楚:今年做到什麼成果能拿多少收入,沒達標會有什麼後果。比如設定 “及格線”:完成 60% 目標可按比例拿分紅,未達標只能拿底薪。只有通過清晰的激勵機制,才能實現 “利出一孔”,凝聚團隊力量。
06.從戰略層面看,如何設計 “戰略決策到戰術執行” 的權責邊界?
朱明軍:戰略決策層面,要遵循三個原則:以終為始、先勝後戰、由外向內,同時確保戰略能支撐企業 “可持續盈利、可持續發展”。制定戰略時,創始人要善用 “內部團隊 + 外部外腦”:用好內部團隊是 “有水平”,用好外腦(比如諮詢機構)是 “高明”,兩者結合才能把年度戰略、品牌模式梳理清楚,再交付執行層落地。
戰術執行層面,要推動 “部門向事業部轉型”:從 “雇傭式” 轉向 “合夥制”,讓每個板塊的負責人從 “打工者” 變成 “合夥人”。具體做法是 “獨立核算”,每個部門、每個門店、每個區域都單獨核算利潤,做到 “做得好有分紅,做不好沒收益”。
戰略落地時,還要把目標 “層層分解”:從企業戰略分解到部門目標,再分解到個人任務,確保上下目標一致(上下同欲)。執行過程中,每月對照目標復盤,既保證戰略不跑偏,又能及時調整戰術細節。
07.過去餐飲競爭依賴流量和規模,未來三年行業競爭邏輯將變化。您認為哪些關鍵因素會重新定義餐企的核心競爭力?
朱明軍:未來三年,不管是中小餐企還是連鎖品牌,都必須具備六個關鍵因素:
1.品牌 “出手就是第一”:品牌強則企業強。要從 “賣産品、賣服務” 轉向 “賣品牌、賣文化”,通過獨特價值、差異化和品牌文化,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據第一位置;
2.門店 “超體驗”:超體驗不是 “炫酷裝修”,而是讓消費者産生 “哇噻” 的感受,從門頭設計、店內動線,到明檔展示、産品呈現,每一個細節都要超出預期;
3.借力 “文化流量”:文化能為品牌帶來巨大價值。比如川渝文化帶火火鍋、雲南文化帶火米線、貴州文化帶火酸湯,江西小炒也因江西文化出圈。餐企要學會 “文化出圈”,讓消費者在體驗文化的同時,覺得 “體驗好、性價比高”;
4.打造 “合理空間感”:空間設計不能走兩個極端。既不能過於誇張讓消費者不敢進,也不能成本過高導致三年回不了本。設計前要明確兩個核心:一是契合文化動線,二是匹配盈利數據,把需求明確給設計師,才能做出 “消費者喜歡、品牌能控本、流量能持續” 的空間;
5.産品 “超體驗”:重塑産品結構,做到 “小份化、多樣性、高顏值、低價格”。比如傳統中餐常因分量大導致人均消費高,消費者不敢多點。要通過産品結構優化(明確爆款、功能款、輔助款、福利款),讓消費者覺得 “選擇多、顏值高、買單時比預期便宜”;
6.正確 “嫁接流量”:流量的前提是 “底層邏輯通順”。若母店模型、體驗、産品都沒做好,流量只會 “來得快、走得快”。底層邏輯紮實後,再系統布局流量:大眾點評與美團外賣(本地生活基礎)、抖音與小紅書(內容引流)、IP 與直播(深度互動)、會員私域(長期留存),四項營銷結合,才能讓流量實現 “倍數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