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學研究進展報告2025》發布 共探鄉村發展新路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4 17:27:36
來源:新華網

《中國鄉村學研究進展報告2025》發布 共探鄉村發展新路徑

字體:

  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 李楠)10月24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農業經濟學會鄉村學分會聯合主辦的2025中國國際鄉村學術大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大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指導,得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學院、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經濟學會、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等多家單位的鼎力支持。大會圍繞“推進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這一核心主題,展開研討。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在開幕式上指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在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農業農村既是短板也是潛力所在。必須在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産業協同發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才能真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與城鄉共同繁榮。葉玉江&&,中國農業科學院將瞄準鄉村全面振興的重大戰略需求和農業農村的現實迫切需要,持續學習並運用“千萬工程”的成功經驗,加強鄉村發展理論及技術模式創新,探索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有效模式,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學院院長張闔成發布了《中國鄉村學研究進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歸納了中國鄉村學研究的五大熱點:

  一、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研究。這是中國現代化核心戰略,秉持“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理念。學者指出,城鄉融合關鍵在於打破二元結構,推動“人、地、錢”及數據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加快構建統一大市場,消除要素流動障礙。

  二、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研究。就業乃民生根本,回流、返鄉創業及就近就業規模擴大,要打通農民進城通道,解決縣域就業增收,推動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

  三、縣域富民産業研究。“縣域富民産業”概念體現對鄉村産業規律認知的深化,興業是關鍵驅動,強縣是空間載體,富民是最終目標。

  四、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研究。到2035年農村將基本具備,涵蓋生活設施等多維度,具備現代性等諸多特性。

  五、數字技術與鄉村治理研究。到2035年鄉村治理體系將更完善,學界關注數字技術對傳統治理手段的豐富及“智治”趨勢。

  《報告》還突出了五個創新點:一是深化糧食安全與種糧農民收益協同發展理論與政策研究;二是從制度視角深度剖析農民就業機制,提出促進農民就業新對策,把更多就業崗位留給農民;三是推進城鄉不平等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研究;四是加深農民參與鄉村治理機制的分析,提出增強治理效能新的優化路徑;五是優秀鄉村傳統展現時代魅力,深化文化振興的理論體系與政策路徑的研究。

  來自農業農村部鄉村建設促進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等單位的18位專家領導,分別圍繞“提升鄉村建設水平”“鄉村産業振興”等熱點主題進行了主旨報告。

  大會的平行論壇一聚焦“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會長等業內權威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推進營養導向型食物生産戰略、産業融合與品牌建設等關鍵議題深入研討,為鄉村産業升級出謀劃策。平行論壇二則以“鄉村建設與治理的路徑”為主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安徽大學等機構專家各抒己見,就“千萬工程”實踐、農村老年護理制度等展開交流,探尋鄉村建設治理良方。

  據悉,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學院成立後,採取系列有力舉措,推動鄉村學理論創新與政策決策支撐能力提升,學科結構從“一農”向“三農”轉變邁上新&階,中國式鄉村學科、學術、知識體系建設進展顯著,農學與鄉村學科融合發展提速。未來,學院將持續聚焦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農村基本現代生活條件新動態,深化鄉村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強化對鄉村問題與變遷的學理闡釋,凝練中國式方案經驗,完善鄉村學理論體系。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