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聲景中國”自然聲景數據庫項目啟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1 16:50:34
來源:新華網

跨界融合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聲景中國”自然聲景數據庫項目啟動

字體:

7月4日,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華環保聯合會青少年環境友好行動委員會、聲音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智聽自然·聲動未來”——“聲景中國”自然聲景保護跨界研討會在北京聲音藝術博物館召開。會議宣布首個公開共享的自然聲景數據庫項目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秘書長紀力強在致辭中&&:“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正在步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聲景監測正在填補傳統生態研究的空白。這場科學、藝術與公眾的跨界碰撞,將探索中國生態保護新路徑。”

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秘書長紀力強

科學基石:聲紋監測填補生態數據空白​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學數據中心主任林聰田重點介紹了“聲景中國”項目的進展情況併發布了聲景中國智慧監測&&。“聲景中國”項目是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北京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生態專委會的共同指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聲音藝術博物館、中華環保聯合會青少年環境友好行動委員會等國內20余家單位聯合發起,旨在促進自然聲景與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能力的提升,加強自然聲景與聲音藝術創作的紐帶,推動自然聲景公民科學,最終構建開放共享的自然聲音數據&&。

目前一期項目已經在全國遴選了55家保護區發放超過100&聲音監測設備,採集到不同地域不同類型聲景記錄超過5萬多條,實現聲音自動採集、自動回傳到智能識別的全智慧化監測流程,為下一步更廣泛的自然聲景監測奠定良好基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林聰田

藝術賦能:聲景檔案守護自然文明記憶​

聲音藝術博物館聯合創始人秦思源在隨後報告中指出,自然聲景是連接科學與藝術的天然紐帶。他分享了水下聲學裝置的應用案例——研究人員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受損珊瑚附近放置了水下揚聲器播放健康群落聲景,40天后吸引物種數量增加50%,印證了“聲波激發生態記憶”的修復潛力,更印證了聲學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實用價值。他表達了對“聲景生態公園”本土化實踐展望,呼籲賦予城市公園空間更多的環保價值,把在地聲音生態進行還原,讓公眾了解其自然原貌。

聲音藝術博物館聯合創始人秦思源

全民行動:“自然聲音守護人”計劃啟動

中華環保聯合會青少年環境友好行動委員會秘書長高錦怡發布“自然聲音守護人”公益行動計劃,將通過三重路徑推動公眾參與:首先是企業共建,項目提出將聯合國內基金會設立專項基金,吸引企業參與聲景數據庫建立及聲景藝術共創等工作;其次是公眾參與,項目計劃在未來開發公民科學APP,開放公眾聲紋上傳通道,推動“手機成為移動聲庫”;最後是青年培養,“聲景中國”項目將基於物種科普和數據採集的議題,在高校成立聲景社團或組織青年志願者相關工作,推動青年群體關注並加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中。與此同時,項目還計劃在10月籌備舉辦的“世界永續發展論壇”中發布項目相關成果,借助全球化&&,助力中國與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更緊密

中華環保聯合會青少年環境友好行動委員會秘書長高錦怡

跨界合作:用聲景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後續的圓桌環節再次點題“跨界”,主辦方提出將開放“聲景中國”項目數據庫為“科研優先使用+公益分級開放”機制,藝術家則分享了藝術創作時聲音收集的方式方法,為建立科學、藝術、商業共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糾錯】 【責任編輯:任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