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京郊,麥收正忙。走進北京市通州區“兩高一智”示範農場,一台國産無人駕駛收割機在金黃的麥浪間靈活穿梭,與傳統麥收場景不同,駕駛艙內空無一人,唯有車上的北斗定位裝置在持續工作。依託智能系統規劃的最優路線,收割機勻速駛過麥田,有序開展收割作業……6月25日在通州區舉辦的北京市玉米小麥智能農機裝備推廣田間日活動,多&智能農機裝備集中亮相,集中展示耕、種、管、收全流程智能化解決方案,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北京樣板”。此次活動由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主辦,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聯合通州區農業農村局承辦。
活動重點展示了新能源動力裝備首試用、無人駕駛小麥收穫、無人駕駛玉米電驅播種、作業質量監測控制、裝備智能化改裝提升等玉米小麥全程智能化技術與裝備。這些技術可有效提升播種、施肥、農藥噴施、收穫等環節的標準化作業水平,減少勞動力投入,降低對機手經驗和操作水平的依賴,為新主體提供近距離觀摩的&&,推進現有農機裝備智能化、數字化升級。
研産推用協同發力,凝聚創新合力
展示的智能農機裝備是集結北京多方優勢資源深度協同的成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發揮科研專長,聚焦小麥、玉米生産全流程,在智能監測、精準控制等方面研發攻關,博創聯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産無人駕駛機具,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對各項技術進行集成應用,與北京運河惠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以研産推用一體化模式,進行示範應用,讓科技成果精準對接農業需求,凝聚起農業智能化創新的強大合力。
智能農機集群上陣,開啟無人化生産
活動現場,無人農機集中作業成為焦點。柴油、電動動力的國産大馬力無人駕駛拖拉機,通過路徑規劃自主作業,自動完成行走、轉彎等動作,支持農機具全自動控制,可實現耕整地播種的無人化作業。相較於傳統農機,作業效率提高15-20%,土地利用率提升2%。小麥無人收穫機支持手機遙控app作業,控制車輛行走、收割、脫粒、卸糧,還支持遠程點火熄火、加速減速控制、自動掉頭入塹,實現小麥收割的無人化作業,降低對農機手技術與農忙時節人力依賴。同時,電動拖拉機的應用將減少燃油消耗與尾氣排放,以綠色生産技術助力農業低碳轉型,讓無人化作業兼具高效與生態價值。
精準智能監測作業,驅動生産效能升級
高性能播種機是玉米種植的關鍵裝備,是大面積提單産的重要一環。在對其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之後,搭載實時電驅電控系統,可以更加精準的控制播種株距,種出來的玉米田整齊劃一,像列隊等待檢閱的士兵,為單産的進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加裝監測終端,可精準實現漏播報警、粒數統計,精準記錄並上傳作業面積、作業圖像、作業軌跡等數據,下一步將實現耕種管收全程農機作業實時監測和大數據的積累應用,建立玉米小麥生産智慧雲管控系統,實現農機生産智慧管理、分配調度、作業質量評價,驅動玉米種植生産效能升級。
應用場景落地,構建可推廣新模式
活動針對小麥、玉米生産的施肥、旋耕、播種、植保、收穫等各環節配備了智能化農機裝備,配套作業質量測控、機收損失與産量在線監測等智能化技術,示範應用智慧管控物聯網配套技術,提供從耕整地到顆粒歸倉的全套智能化解決方案。
“我們不僅展示先進裝備,更要示範應用一套完整的智能農機裝備解決方案,讓農機智能化從技術概念到落地見效。”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技術人員&&。
管理創新,信息化&&助力“三夏”
據了解,今年"三夏"期間,北京市首次啟用"小麥收穫作業大數據指揮&&",通過北斗導航定位終端實時監測跨區作業收割機&數、作業面積和位置,動態掌握全市麥收進度。這一信息化手段顯著提升了智能農機裝備管理水平。
政策支持,加速智能農機推廣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持續加大對智能農機裝備的推廣力度,對自動駕駛、作業監測、智能環控、自動水肥等智能裝備實施“優機優補”,持續強化供需兩端“精準對接”,加快首&套智能裝備應用落地,將更多先進適用、急需急用、自動智能的裝備納入補貼範圍。
目前,北京市已推廣應用高性能精量播種機300余&,加裝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和作業監測模塊的智能裝備2059&,覆蓋了全市80%以上農機專業合作社,極大提升了作業精度和作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