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時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邁藥業”)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華泰國際為獨家保薦人。
得益於近年來TCE療法的火熱,時邁藥業收穫了來自貝達藥業等投資方的多輪融資。資本青睞的背後,公司也面臨多重考驗,其“節流”式發展路徑能否支撐前沿療法的研發,仍有待時間的進一步檢驗。
聚焦前沿療法 估值“水漲船高”
作為一家成立於2017年的創新藥企,時邁藥業聚焦TCE(T細胞銜接器)藥物的研發。
業績方面,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時邁藥業的收入分別為1465萬元、662萬元和228萬元,同期的虧損分別為7494萬元、5989.9萬元和2542萬元,累計虧損已超過1.6億元。産品方面,公司未有産品商業化,共有四款自主研發的臨床階段候選藥物。其中兩款核心産品分別為DNV3和SMET12,目前均在II期臨床試驗階段。
據悉,近年來TCE領域交易活躍,2024年全球交易總額已突破85億美元,全球已有12款TCE藥物獲批上市。目前,TCE行業呈高速增長態勢。此前,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今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被市場視為“TCE療法第一股”。
得益於廣闊的市場前景,時邁藥業共計獲得了3輪融資,投資方不乏貝達藥業、泰格醫藥和邁百瑞等醫藥同行,C輪融資後估值升至22.3億元。從公司股權結構來看,公司實控人孝作祥合計持股53.2%,為控股股東,貝達藥業通過旗下子公司貝達生物醫藥持有4.75%股權,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不過,貝達藥業對時邁藥業的持股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資本騰挪。
早在2018年,貝達藥業就通過自身的關聯方寧波凱銘投資進入時邁藥業的A輪融資。2022年,貝達藥業又以7600萬元受讓寧波凱銘投資持有的部分時邁藥業股權。隨後,寧波凱銘投資又再度以6405萬元的價格,向貝橙創投轉讓了時邁藥業42.2萬元的註冊資本。貝橙創投的控制人丁師哲,自2018年起在時邁藥業擔任非執行董事,還是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的親屬。
財務負責人頻換 熱衷存款理財
值得注意的是,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來看,時邁藥業現任財務負責人劉揚在公司啟動IPO前夕“空降”加入公司。
招股書顯示,劉揚擁有超過12年的國際醫療健康産業與資本市場經驗,曾在中金公司、金建(深圳)投資管理中心(由中金公司與建信信託合營)和長保信用增進股份有限公司擔任高管。2025年8月起,劉揚擔任公司董事會秘書、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
進一步梳理後不難發現,根據公司備案的工商信息,時邁藥業的財務負責人近年來頻繁更換。
2023年7月,公司發生高管變更,財務負責人由潘家喆變更為王麗;2025年9月,公司財務負責人由王麗變更為劉揚。王麗目前仍在公司實控人孝作祥控制的另一家企業——昊邁(杭州)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中擔任財務負責人,這家公司還是時邁藥業的控股股東之一。但公司招股書中,並未披露王麗的離任及履歷情況。
在更早的2021年,公司還曾有另一位財務負責人。根據上市公司初靈信息2021年8月發布的公告,嚴思恩是該公司的獨立董事。在嚴思恩的簡歷中,初靈信息&&,嚴思恩現任公司獨立董事、浙江時邁藥業有限公司CFO(首席財務官)、金華思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經理、執行董事。
這也意味着,從2021年至2025年,時邁藥業相繼有嚴思恩、潘家喆、王麗和劉揚這四任財務負責人。
此外,在資産凈值的峰值僅為2.36億元的背景下,公司對存款理財卻情有獨鍾。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以結構性存款為主的金融資産分別為2.16億元、1.64億元和0.67億元;同期現金中的定期存款分別為0.1億元、0.43億元和0.54億元。近年來公司還連續向銀行借款,同期的計息銀行借款分別為0、3103萬元和3000萬元。
“節流”優化財報 研發能力與安全性待考
與此同時,近年來,雖然公司的紙面虧損情況有所收窄,但研發費用與行政開支也在大幅下降。作為一家技術驅動的創新藥企,其似乎正嘗試通過“節流”來優化財務報表。
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7611萬元、5338萬元和2239萬元;行政開支則分別為1327萬元、1219萬元和491萬元。員工數量方面,公司的員工已不足50人,截至今年上半年僅有47名員工。
具體到對各管線的研發投入,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對核心産品DNV3投入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397萬元、1128萬元和1056萬元;對核心産品SMET12投入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280萬元、1194萬元和214萬元。兩款産品的研發費用分別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出現大幅下跌。
在生物制藥這一典型的長周期、高投入行業中,時邁藥業在公司賬面現金儲備較為充裕、核心産品進入II期臨床試驗的關鍵時刻,選擇減少對核心産品的投入。
另一方面,儘管公司自稱是下一代針對實體瘤TCE療法的全球領軍企業,但其藥物安全性有待臨床數據的進一步支撐。根據招股書,核心産品DNV3的一期臨床試驗僅入組11名患者持續約9個月,81.8%的入組患者發生不良事件,45.5%的入組患者發生治療相關不良事件,大多數不良事件為1級或2級。核心産品SMET12僅入組16人持續約15個月,93.8%的入組患者出現不良事件,43.8%的入組患者出現3級或以上不良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