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完善資本市場“長錢長投”生態環境,正是投融資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伴隨着政策密集落地,各類中長期資金正加速進入資本市場。
長期資金入市腳步加快
今年以來,伴隨着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舉措逐漸落地和“長錢長投”的市場生態逐漸完善,公募基金、險資等長線資金入市的腳步明顯加快,顯著增強了A股市場的內在穩定性。
公募基金方面,銀河證券研究顯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主動偏股型基金持有股票市值3.58萬億元,環比增加0.63萬億元。其中,持有A股市值2.99萬億元,增加0.54萬億元。資産配置結構中,股票倉位由二季度末的84.24%上升至85.62%,處於2005年以來歷史高位水平。其中,A股在資産配置中的佔比逆轉了此前連續三個季度的下降態勢,由二季度末的70.05%上升至71.52%。
險資方面,中泰證券研究顯示,今年三季度末,險資共出現在633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出現頻次達917次,合計持股數量為688億股,合計持股市值為6510億元,平均環比增速分別為-0.8%、0.4%、13.9%和8.4%。期末險資持有申萬一級行業總市值排名前五分別為銀行(3165.2億)、公用事業(414.3億)、交通運輸(381.6億)、通信(359.4億)和電力設備(244.6億)。險資持有申萬一級行業個股數排名前五分別為電子(52)、醫藥生物(52)、電力設備(49)、機械設備(39)和汽車(39)。
華泰證券認為,在低利率環境持續的背景下,險資因現金收益壓力或仍倚重紅利策略並增配高息股。隨着紅利股估值快速抬升,其股息率吸引力有所下降,資本虧損風險相應增加,這使得險資的紅利策略正從過去“買買買”的1.0階段,轉向“揀麥穗”的2.0階段。險資需在維持長期配置目標的同時,精挑細選,在“獲得穩定股息”和“避免資本虧損”之間做出平衡,逐步積累持倉。
與此同時,外資對於A股市場的關注度也日益提升。Wind數據顯示,10月以來,高盛、瑞銀等知名外資機構共計調研了309家A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工業自動化、新能源、半導體及消費電子等高景氣度産業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摩根士丹利、阿布達比投資局、摩根大通等QFII機構在856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現身,較去年底的781家明顯增加。此外,外資機構合計持倉市值高達1504億元,相比2024年底增加超330億元,增幅達28.4%。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指出,全部A股盈利在2025年三季度同比增長12.0%,相較於2025年二季度同比增長0.8%的表現出現了明顯改善。孟磊&&,市場中期展望依然向好,因為整體盈利逐步復蘇、各類場外資金持續凈流入市場、科技敘事助力估值重構以及以投資者為本的資本市場建設等中期股市上行驅動力未變。他還指出,成長風格或仍是投資主線。創業板具有較好的風險收益比,因為其盈利正在加速,且長期具有韌性,而其估值(無論是絕對估值還是相對於滬深300的估值)水平也低於長期平均水平。
監管聚焦營造“長錢長投”制度環境
展望未來,從監管部門近期的表態來看,營造更具吸引力的制度環境,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增強資本市場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仍將是今後一段時間的重點工作。業內人士指出,提升資本市場的內在穩定性和韌性,需要多維度協同發力,強化戰略性資金“壓艙石”作用。
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要營造更具吸引力的“長錢長投”制度環境。要繼續積極創造條件構建中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的市場環境,推動建立健全對各類中長期資金的長周期考核機制,提高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紮實推進公募基金改革,推動與投資者利益綁定的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落實落地,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推動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促進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環暢通,加力培育壯大耐心資本、長期資本和戰略資本。
證監會黨委日前在傳達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時也指出,要着力增強資本市場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培育和發展高質量的上市公司群體,完善“長錢長投”的市場生態,加強長效化穩市機制建設,持續夯實市場穩定的內在基礎。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夥人湯哲輝對記者&&,展望“十五五”,資金端將向“耐心資本”主導轉型,加強政策統籌,以金融市場賦能和培育科技市場。政策將通過稅收優惠、長期考核機制等引導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推動“短期交易資本”向“長期配置資本”轉化,解決科技企業研發投入的資金穩定性問題;同時,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RQFII)範圍與投資額度,吸引全球主權基金、養老金等配置中國新經濟資産,提升市場資金韌性。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對記者&&,提升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多維度協同發力,構建起既能激發市場活力又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生態體系。他&&,要持續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優化資本市場發行、交易、退市等核心制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和可預期性。同時,要深化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長期機構投資者參與,改善市場投資者結構,增強市場內在穩定力量。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記者&&,面對外部挑戰,提高資本市場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要推動政策工具常態化與擴圍,動態優化質押品範圍。要強化戰略性資金“壓艙石”作用,通過制度設計提升長期資金佔比至30%以上,平滑市場波動。同時,要構建跨部門風險監測“早識別—早干預”體系,嚴防“偽私募”等增量風險。需要制度化、協同化、精準化推進,推動實現資本市場“強預期、穩增長、防風險”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