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輕製造與新消費同頻共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4 17:04:52
來源:中國網

促進輕製造與新消費同頻共振

字體: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當前,一些城市通過盤活老舊工業廠房、落後商業街區和低效樓宇建築等閒置資源,招引聚集服務型製造、定制化製造企業,運用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先進技術,以輕量、靈活、智慧的製造模式響應消費升級新趨勢,實現生産製造與消費服務一體融合,形成了城市“輕製造”的産業新形態。從實踐看,城市輕製造向新消費主動“握手”,有效契合了大眾消費向個性化、即時性、體驗式和社交型發展的趨勢,推動供需、産銷在本地快速銜接、同步完成,有助於資源要素精準配置、産業發展多元融合、生活品質更好提升,是城市産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輕製造與新消費加速對接

  近年來,在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政策指引下,西安市等地積極優化新産品和新服務供給,推動一批老工業基地、老街區改造升級,促進輕製造與新消費加速對接融合。

  一是盤活城市存量資源。堅持城市更新與工商業轉型相結合,通過業態重構、場景創新,改造利用城市低效空間,優化城市綜合功能。比如,西安電影製片廠作為西安市首個國家工業遺産項目,將影視元素、電影IP與消費場景完美結合,打造兼具歷史感、藝術性、體驗感的電影主題園區,吸引了眾多游客的到來。

  二是滿足個性化高品質消費需求。當前,大眾消費逐漸從單純滿足物質需求,轉化為更加強調自我表達和身份認同的方式。人們既追求高性價比的日常用品,也願意為高端化、品質化的産品買單。同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以及3D打印等先進技術的深度應用,也為個性化定制和消費提供了技術支撐。比如,一些西安本土傢具品牌構建柔性定制系統,實行一店一戶一設計,利用先進三維設計軟體實現個性設計與功能定制一體化。

  三是拓展多業態體驗式場景。當下,消費者對購物體驗的要求已不僅僅局限於産品本身,而是更注重消費過程中的參與感、互動性。比如,西安立豐城不斷創新業態布局,以“運動+”激活社交,以“娛樂+”撬動流量,構建覆蓋全齡、全需的都市生活新生態。易俗社文化街區通過非遺手工體驗研學項目,成功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沉浸式消費場景。

  四是激發情緒消費潛力。隨着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情緒消費成為極具潛力的消費升級新方向。淘寶&&梳理出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中很多都與情緒價值需求相關。比如,西安市推出玉璽形狀的交通卡,以西漢皇后之璽為原型縮小比例打造,讓消費者在使用的同時獲得獨特情緒體驗。

  融合發展潛力尚待挖掘

  雖然輕製造與新消費正在雙向奔赴,推進城市生産、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但在創新供給、盤活資源、開拓市場、改善預期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優化提升。

  一是高品質産品和服務的創新供給亟需完善。從西安市調研情況來看,與其他技術密集型行業相比,本地手工業、紡織業、食品加工業把握市場趨勢的敏銳度不夠,新産品創新和供給能力欠佳。二是閒置廠房、商業綜合體的盤活更新有待加強。西安擁有“電工城”等諸多老工業區,有不少面積較大的商業綜合體和街區,但一些地方老舊廠區布局散亂、利用粗放,工業遺産的活化利用不足、用途不合理,部分産業用地容積率低、投入産出水平不高,需統籌謀劃、多方協同予以盤活。三是消費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尚未充分滿足。當下,年輕人更注重時尚化、快節奏、社交型、情感性的消費體驗,但當前市場精準營銷策略仍顯不足,在挖掘本地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消費品類方面主動性創造性不夠。四是消費信心提振和空間拓展仍有短板。目前,受居民收入、市場預期和消費觀念轉變等因素制約,提振消費信心尚需綜合施策。同時,城市優質消費空間多集中在主城區核心地段,滿足城市微度假、運動社交等新消費需求的活動場所開發不足,公園、體育場等公共空間的融合利用尚處於探索階段。

  突出特色探索實踐路徑

  進一步推動城市輕製造與新消費同頻共振,要突出城市文化底蘊、産業特色、資源稟賦,結合城市更新,盤活存量資源,發展城市輕製造,打造多元消費場景,更好滿足群眾舒適、便利、品質生活的需要。

  一是聚焦供給側“破局”,精準對接消費和服務新需求。加快發展服務型輕製造,依託柔性生産與小批量定制,精準響應市場對於深度體驗與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在國潮手辦等新消費領域打造品牌。抓住情緒消費風口,以更多巧思和匠心推出具有人文內核和情感內涵的産品和服務。探索推廣城市中的“前店後廠”模式,構建設計、製造、&&、銷售聯動的快時尚供應鏈。升級高品質服務消費供給,適應人口和需求結構變化,運用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産品,鼓勵教育、醫療、家政、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創新經營品類、延伸服務鏈條,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擦亮城市文商旅體融合特色名片。推動新興産業創新供給,前瞻布局腦機接口、合成生物、智能穿戴等以輕生産、低排放為特徵的高端製造,加速推動自動駕駛、無人配送等新技術新産品開發與應用推廣,推動醫療美容、綠色食品等健康産業延鏈補鏈強鏈,催生一批高成長性消費賽道。

  二是錨定空間“重組”,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強化城市空間彈性管理,借鑒國內外發展經驗和做法,探索“一棟樓即一條鏈”“上下樓即上下游”新産業形態,通過“微更新、強功能、深融合”方式盤活利用閒置低效廠區、廠房和設施,將輕製造植入大小不一、功能多元、各具特色的專業樓宇、閒置建築,對現有商業街區動線設計、産品定位、經營模式系統更新。深挖公共空間潛力,推廣“公園+商業”“公共廣場+商業”等模式,推動城市公共空間開放共享,打造“空間柔性、功能多元、體驗獨特”的花園式街區、城市藝術空間等一刻鐘消費生活圈,滿足更多消費需求。完善城市工商業布局,精準匹配城市資源條件,深化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豐富全域全貌場景供給,打造更多特色消費地標。

  三是着眼場景“再造”,構建多維生活引力場。在這一過程中,可挖掘城市工業、旅游文化內涵,探索推廣“産業IP+文旅”等新模式,支持開發具有歷史人文特色的消費體驗新場景,打造非遺工坊、創客空間等“當代藝術+消費”新場景。聚焦體育消費新需求,打造精彩賽事、時尚運動等健康消費新場景,培育提升徒步、騎行、露營等近山消費新場景,有序發展低空消費新場景和親水活動新場景,鼓勵發展“票根經濟”“市集經濟”等跨界消費新場景。營造沉浸式數字體驗新場景,強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鼓勵發展AR試粧、虛擬導購等服務場景,支持商超、餐飲、商圈、博物館等實體空間構建數字孿生場景,實現消費路徑可視化和服務流程智能化。

  四是強化供需“鏈結”,暢通經濟高效循環。聚焦供給流通體系,推廣數字化運營,實現製造空間精細化識別、動態化匹配和實時化調度,建立一體化聯動機制,打造“線上引導+線下轉化”消費閉環,縮短供需響應周期。聚焦政策協同,將輕製造和新消費發展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繪製“産業+人口分佈熱力圖”精準招商,統籌要素配置直達新消費垂直細分領域,推動財稅、金融、産業、投資等政策和消費政策的協同。聚焦提振消費信心,針對消費潛力增長點加大補貼力度,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推進新型消費業態規範發展,推廣區塊鏈溯源、數字身份認證等技術應用,營造安全舒適的軟硬體環境。(中共陜西省委財辦王飛 馮開 肇啟熙 高健)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海榮 馬渭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