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行情不斷升溫,硬科技成為強勢主線之一。嗅覺靈敏的機構,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3日,8月以來,集成電路、電子元件、應用軟體、生物科技等硬科技行業的上市公司,頻頻迎來機構的組團調研。
觀察機構的調研,“説硬話”的特徵明顯。在調研中,各類機構就技術路線、商業化場景、管線進展等提問上市公司,直指公司核心競爭優勢。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了解到,“説硬話”背後,機構內部的研究投資也是“硬碰硬”:研究員、基金經理化身“科研人員”,將公司晨會、策略會,開成了“技術研討會”“産學研對接會”。
機構頻頻調研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8月23日,8月以來,包括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險公司、外資機構在內的機構,掀起了硬科技行業上市公司的“研學熱”。
統計數據顯示,集成電路、電子元件、應用軟體、生物科技等科技行業的上市公司,在8月獲得了機構的密集調研。
以集成電路行業為例,截至8月23日,8月以來,共有21家上市公司迎來機構的調研。其中,更有多家公司獲得機構的“組團調研”。
8月19日,納芯微的業績説明會獲得了135家機構組團參與。參與調研的機構,包括IDG資本、博時基金、財通證券、東方基金、東方證券、東海證券、東吳證券、東興基金、方正證券等。機構的提問“硬氣十足”:“目前公司在AI服務器相關領域的産品和客戶進展”“請分享一下在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公司産品布局和客戶拓展情況”等,都是機構關注的重點。
同樣,紫光國微的業績説明會,也有100多家機構組團參與。公募基金、證券公司、私募基金、外資機構等在提問環節踴躍且專業:“高端AI+視覺感知芯片現在應用場景如何”“公司今年在宇航業務有什麼新的進展,未來有什麼推進”“在特種集成電路領域,公司FPGA、新一代FPGA、RF-SOC芯片等産品的業務布局和市佔率情況如何,未來是如何進行推廣”……
上海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近年來,伴隨着機構對科技行業投資的力度加大,其專業性也顯著增強,“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門的壓力比較大,包括機構在內的投資者,專業性越來越強,很容易被問倒”。
投研口味轉變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二季度,公募基金最新前十大重倉股分別是騰訊控股、寧德時代、貴州茅&、美的集團、紫金礦業、小米集團、立訊精密、阿里巴巴、新易盛、中芯國際。此外,梳理公募基金的加倉方向,創新藥、硬科技、新消費等成為主攻方向。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私募基金、外資機構等專業投資者身上。
真金白銀的投資背後,是機構投研“口味”的轉變。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在公募基金行業,硬科技領域的研究和投資團隊,已經成為公司的“明星”。
“以前晨會、策略會,還能聽到口感口味、拿地預售等高頻詞,現在都被技術路線、應用場景、迭代升級等所取代,而且有很多英文的簡稱。對我們‘老同志’來説,急需補課。”一位從業時間較長的基金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科技投資的“硬碰硬”,已經是行業風尚。有基金公司的招聘信息,就透露出用硬研究來挖掘硬科技投資的“新潮流”。該基金公司的招聘需求明確提出,重點招攬有工科+金融雙背景的研究員和基金經理。而且在實際的招聘環節,工科領域的學習、研究和從業權重更大。甚至在面試環節,基金公司會直接用最新的技術、術語來提問應聘者。
私募基金、外資機構中,同樣如此。
有外資私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中國市場招聘的科技研究團隊,已經成為集團全球投資的關鍵所在:他們跟蹤新技術、體驗新應用;對於海外的技術,團隊會用來發掘國內對標的機會,國內的技術和應用,會被介紹到海外去,尋找海外市場的標的。“這個團隊,為集團的全球研究投資賦能,為集團旗下的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提供了新的技術視角、應用邏輯。”
強勢主線有望延續
上周,A股市場,TMT行業全線爆發。
滙豐晉信基金指出,受益於OpenAI算力擴容計劃、華為AI推理技術發布、全球AI服務器需求激增等驅動因素,上周液冷技術板塊、光模塊板塊等持續走強。同時由於蘋果iPhone 17、小米16系列發布預期升溫,消費電子相關個股走勢維持強勢。上周通信板塊上漲10.47%,電子板塊上漲9%,計算機板塊上漲7.8%,傳媒板塊上漲5.82%,領漲市場。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表現強勢的醫藥板塊進入震蕩盤整階段。上周醫藥板塊小幅上漲1.17%,在30個中信一級行業中排名倒數第二。
對於硬科技主線的後市機會,機構整體維持樂觀研判。
諾安基金認為,近期半導體板塊持續獲主力資金加倉,在多方博弈背景下,國內供應鏈創新節奏加快,看好半導體長期機遇,看好中國科技發展。上銀基金表示,依然看好半導體和國産算力鏈的共振。科技主線已從海外鏈轉移到國産鏈,或成為未來A股市場主要趨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