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利率、“資産荒”持續的背景下,銀行股因其高股息、公司經營穩健的特性受到青睞;銀行行業或重倉銀行行業的各類公募基金也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配置組合中的“壓艙石”。
跟蹤銀行板塊的指數中,較為常見的有3隻,分別為中證銀行指數、中證香港銀行投資指數(以下簡稱香港銀行指數)、中證AH價格優選指數(以下簡稱銀行AH優選指數)。
那麼,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三隻指數該如何選擇呢?最重要的是把握這三隻指數的特點,並選擇與自身投資偏好匹配的指數~
看選樣方法——按傳統標準還是進一步做跨市場價格比對?
從指數的選樣方法來看,中證銀行指數和香港銀行指數的選樣採用的是傳統經典的市值+流動性標準,前者包含A股市場上滿足流動性和總市值條件的銀行股(目前包含了A股市場全部銀行股) ,後者 聚焦 港股通標的範圍內滿足一定流動性條件的港股銀行股,分別反映A股和港股市場銀行板塊的整體表現。
銀行AH優選指數的選樣則採用了 跨市場價格優選轉換策略 ——
以中證銀行指數中的成份銀行為考察範圍,對同時在AH市場上市者,按照AH溢價率動態優選相對“便宜”的標的 ,即如果A股相對於其H股溢價率小於5%,則選擇A股樣本,否則選擇港股樣本。
銀行AH優選指數每月檢視轉換一次,當銀行的AH溢價率大於5%(即港股樣本更“便宜”)時,將A股樣本轉換為港股樣本;當AH溢價率小於0%(即A股樣本更“便宜”)時,將港股樣本轉換為A股樣本;但是,當AH溢價率在0%-5%之間的樣本則維持不變。
截至2025年8月8日,銀行AH優選指數中A股銀行和港股銀行權重佔比分別為64.7%和35.3%。
表:三隻銀行指數編制方法
數據來源:中證指數公司,數據截止至2025/8/8,AH溢價率=[(A股價格÷(H股價格×港幣兌人民幣匯率))-1]×100%,A股價格為經匯率調整後價格
看成份券覆蓋範圍——專注內地銀行還是兼納外資銀行?
中證銀行指數和銀行AH優選指數雖然覆蓋的市場有一定的差別,但其樣本股均只包括內地銀行,更純粹地反映境內銀行的整體走勢。
相比之下,香港銀行指數還包括滙豐、渣打、恒生等外資行,可提供進一步分散配置境外知名銀行的工具,當然其受全球宏觀經濟、國際流動性等因素的影響也會更複雜。
表:三隻銀行指數前十大成份券分佈
數據來源:iFind,數據截止至2025/8/8。藍色陰影證券為未在A股上市的外資行或中資行香港子公司。
另外,從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出,香港銀行指數的前十大成份股集中度最高,為90.4%,而中證銀行指數和銀行AH優選指數的集中度都在65%左右。
看風險收益特徵——承擔了哪些風險?收益彈性有多大?
下面的圖表展示了三隻銀行指數的風險收益特徵。
數據來源:iFind,數據區間2015/8/10-2025/8/10。
表:三隻銀行指數近一年與近三年的風險收益特徵
數據來源:iFind,數據截止至2025/8/11。
整體來看,三隻銀行指數的風險收益特徵較為接近,但香港銀行指數成份股中包括一部分外資銀行,受全球經濟波動、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和擾動會相對更大。例如2020年疫情期間受美聯儲大幅降息壓縮外資行盈利、部分外資行被要求暫停分紅、國際資本避險等因素的影響,香港銀行指數曾階段性跑輸其餘兩隻指數,但從近一年和近三年的累計漲跌幅來看,香港銀行指數的累計收益均高於其他兩隻指數,體現出了較強的收益彈性。
銀行AH優選指數結合AH溢價率動態選擇更“便宜”的市場標的,在中證銀行指數的基礎上提供了一定的收益彈性,近一年和三年的累計漲跌幅都較中證銀行指數更高,但波動率也更高。
當然,歷史業績數據不代表未來,投資者需辯證看待~
看股息率——能獲得多少 穩定的股息回報?
股息是上市公司用“真金白銀”給予投資者的回報。
指數的股息率即指數成份股總股息與指數總市值的比率。由於銀行分紅通常較為穩定,所以選擇銀行指數時,股息率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下面的圖表展示了3隻銀行指數的股息率對比。
數據來源:iFind,數據區間2018/1/1-2025/8/11,股息率=∑成份股近12個月現金股利(稅前)/指數總市值*100%。
截至2025年8月11日,中證銀行指數、銀行AH優選指數和香港銀行指數的股息率分別為4.02%、4.96%和5.17%,且從2018年以來的歷史數據來看,三者的股息率在多數時間也呈現香港銀行指數>銀行AH優選指數>中證銀行指數的排序。這背後主要是由A股與港股的估值差異、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分紅支付率水平差異等因素導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指數最終的分紅收益還會受到紅利稅的影響,詳情可以閱讀《近40條紅利指數,我該怎麼選?》
總之,三大銀行指數在選樣方法、成份券覆蓋範圍、風險收益特徵、股息率等方面各有特點,投資者需結合自身的投資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