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創新藥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7日,今年以來創新藥指數累計上漲50.2%。為推動産業交流和資本對接,日前,深交所舉辦生物醫藥主題創享薈活動,邀請泰格醫藥、凱萊英、貝達藥業、信立泰、博遠資本、金杜律師事務所等行業頭部企業及投資服務機構等參會。
行業各參與方圍繞國內創新藥領域存在的問題及難點、創新藥出海的風險與挑戰、AI在醫藥研發領域的應用現狀與前景等問題展開深入交流。
行業熱度顯著提升
隨着藥品審評改革深入推進,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今年以來,創新藥領域新成果不斷涌現。國家藥監局最新統計顯示,我國上半年批准創新藥43個,同比增長59%,接近2024年全年48個的總量。
“2025年上半年,在以患者為中心和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基礎上,中國創新藥研發持續活躍。隨着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重啟等政策&&,中國創新藥行業的一級市場退出機制得到優化,資本市場也逐漸回暖。”泰格醫藥總經理曹曉春説。
曹曉春介紹,泰格醫藥是國內臨床研究CRO(合同研究組織)龍頭企業,公司建立了一體化&&,服務覆蓋從臨床前到臨床過程各個環節。公司在全球各個大洲都有自己的團隊,能夠保證全球項目同步開展。
行業回暖是政策推動與企業持續夯實競爭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石藥集團董事徐雯認為,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推動下,國內藥企不斷加碼聚焦創新。以石藥集團為例,公司研發費用從2018年的15.83億港元增長至2024年的約51.9億港元。此間,公司研發投入基本呈雙位數增長。“這幾年的積累對公司&&建設、人才及經驗積累起到很好助推作用,促使我們厚積薄發並沉澱出豐厚的創新資産。”徐雯説。
“中國創新藥正迎來DeepSeek時刻。”凱萊英首席運營官張達説,這一輪行業的變化是由競爭力驅動的。競爭力驅動的周期中,整個行業會有更長足的發展,更多優秀企業將脫穎而出。當前,行業主管部門及資本市場各方都致力於維護醫藥行業市場機制和生態,相信行業會越來越好。
多維度拓寬出海航道
在核心競爭力驅動下,中國創新藥持續閃耀全球舞&。據方正證券統計,今年上半年,創新藥對外授權首付款已超過25億美元,交易總金額近500億美元,與去年全年水平相倣。
2022年至2023年,生物醫藥股票市場陷入深度調整,但是行業發展的腳步始終向前,競爭力也在不斷沉澱。張達&&,從去年開始,國內藥企涌現大量海外授權交易,越來越多海外大公司正從中國尋找研發管線,這個比例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提升。這背後本質的驅動力是創新,中國藥企在創新的效率和成本上已經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徐雯介紹,今年以來,石藥集團已公告完成4個對外授權,累計合同金額約97億美元。中國創新藥的出海模式正在升級,即從單一的産品輸出或技術交易,逐步擴展到深層次的戰略合作,這種“由點到面”的轉變值得行業持續探索和發展。
關於對外授權交易熱潮是否具備可持續性,博遠資本創始合夥人陶峰認為,中國創新藥企的BD(商務拓展)合作潛力取決於其核心能力,只要能持續産出研發進度領先、産品質量過硬的高質量管線,BD熱潮就具備持續的基礎。對國際大藥企而言,選擇最優管線是市場理性選擇,當中國創新藥能提供“最快最好”的選項時,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金杜律師事務所醫藥醫療板塊負責人黃建雯&&,雖然現在許可交易規模越來越大,但背後也存在一些風險,如許可産品後續表現欠佳、管線間競爭、企業戰略調整等因素,可能導致許可交易合作終止。
黃建雯建議,為降低許可交易合作終止的風險,醫藥企業除了從項目早期就要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試驗設計、做好數據合規之外,還需要有專業的團隊對交易架構、交易協議等進行設計。
擁抱AI制藥浪潮
AI制藥正以驚人速度重塑藥物研發,從靶點識別到臨床優化,AI技術大幅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成本。隨着計算能力提升和數據量增長,AI制藥已經進入應用拓展階段,傳統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也升級為人工智能驅動藥物研發。
“AI的進化速度會超過所有人的想象,因為它最大的不同是通過深度學習不斷進化,和以往的輸入輸出模式相比有根本性的變化。”張達説。
AI對於存在成本效率結構性痛點的領域具有顛覆性幫助,創新藥投入大、投入時間長、成本高、失敗率高,AI在這種領域具有廣闊應用空間。
在張達看來,AI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問題不是用與不用,而是如何用好。在生産環節,AI和自動化技術相結合,有助於提高生産質量、降低生産成本、推動綠色生産。“凱萊英正持續探索把AI和公司服務相結合,為合作夥伴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生産成本。”張達説。
德睿智藥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牛張明介紹,公司主要以人工智能驅動新藥研發,過去4年公司已經研發十餘款創新藥,其中一款腫瘤藥已進入臨床階段,還有一款代謝類新藥預期今年下半年在國內開展臨床三期,該藥物是全球範圍內進展較快的AI設計藥物。
“除了大幅推動新藥研發降本增效,AI技術還可以以系統性、工程化方式解決傳統研發模式難以解決的業界難題,這為生物制藥行業開闢了廣闊的發展與想象空間。”牛張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