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炬高新(600872.SH)管理層全面“煥新”。近日完成董事會換屆選舉後,7月10日,中炬高新宣布黎汝雄出任新一屆董事長。
至此,中炬高新董事會已形成職業經理人領航、“國有股東+市場化高管”混合董事模式。這一變革意味着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升級,有助於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完成戰略轉型目標。同時,國資股東以“放得活”的方式高效率地配置資源,激發企業活力,亦與黨中央關於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高度契合。
消費品虎將履新董事長
黎汝雄的職業背景橫跨消費零售與資本管理領域。公告顯示,其於1998年至2024年期間歷任鷹牌控股CFO;華潤微電子、華潤創業、華潤啤酒CFO;消費品及多元化業務&&大昌行CEO。
在過去30餘年的管理工作中,黎汝雄在企業管理、資本運作、財務及資本市場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兼具國際化視野和本土化經歷。其曾於2015年以300億港幣重組華潤啤酒;牽頭華潤萬家與樂購(Tesco)成立合資公司;以及領導華潤雪花收購金威啤酒/西湖啤酒、華潤創業收購江西宏科隆、華潤飲料與日本麒麟合資、華潤創業收購太平洋咖啡、華潤創業出售埃斯普利特(Esprit)等項目。在擔任中信大昌行CEO的8年期間,領導這家約70年歷史的企業進行變革轉型,並在2021-2022疫情期間,成功引領大昌行連續實現盈利。
當前正值中炬高新戰略轉型關鍵期,黎汝雄的加入或為公司注入新動能。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引入經營與財務經驗豐富、特別是涉足過消費品市場的職業經理人,有助於在中山市國資從寶能拿回上市公司控制權後,更好穩定以廚邦醬油為核心主業的運營、恢復上市公司成長性。
新增職業經理人董事席位優化公司治理結構
中炬高新此次董事會調整彰顯其推進市場化改革、提升治理效能的決心。在原有的董事會構成中,劉戈銳、萬鶴群來自大股東中山火炬集團有限公司,林穎由投資方鼎暉派駐。近期公司新增黎汝雄董事,選舉余健華為職工董事,進一步強化職工代表話語權;引入外部專家黃著文擔任獨立董事,其已在證券行業深耕二十餘年,並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目前,中炬高新已經打造了一支具備公司管理、財務管理、法律合規和證券等多元背景的核心團隊,有效促進董事會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的提升。
對於“股東董事+市場化高管”的混合董事模式,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一方面,股東董事和市場化高管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股東董事代表股東利益,確保公司的決策和部署符合股東的期望和利益訴求,同時為公司發展提供資源支持和戰略指導;市場高管的主要優勢是經驗豐富,市場敏銳度高,管理經驗豐富,資源整合能力強。在實際運作中,如何權衡二者之間的信任、利益分配以及專業性非常重要。
當地相關部門近日在調研中炬高新時指出,公司要堅定改革決心,優化治理模式。在治理結構的優化上,要多向優秀的企業學習,吸收其管理經驗和先進做法,同時要盡快建立權責清晰、高效穩定的市場化治理結構和模式,公司負責攻堅和衝刺,火炬區予以支持,雙方協同高效達成戰略目標。控股股東不僅對中炬高新的市場化改革予以戰略支持,還明確提出公司要堅持現代企業治理方向,全面實現市場化經營機制。
上述改革措施也順應了我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明確強調“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存量競爭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調味品行業競爭激烈,業內普遍認為當前行業已經步入存量競爭。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近五年調味品相關企業數量驟減85%。截至目前,我國現存調味品相關企業40余萬家。
賽道洗牌,龍頭企業面臨創新能力和精細化運營能力的考驗。中炬高新研判,調味品行業基礎調味品市場容量在減少,調味品存在地域性差異明顯,市場碎片化需求增加,産品更新迭代變快。
中炬高新在2024年年報中指出,當前行業呈現健康化、高端化、國際化三大趨勢,有機、減鹽醬油等新品佔比持續提升,傳統釀造技藝與現代生物技術深度融合。隨着消費場景細分,調味品行業正從基礎調味向風味定制轉型,智能化生産與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産業升級新方向。
2024年中炬高新實現營業收入55.19億元,同比增長7.39%,其中調味品業務收入佔比超過九成。報告期內公司完成29款新品上市,産品涵蓋醬油、蠔油、雞精粉等多個品類,重點針對“減鹽”“高溫瞬時滅菌”等技術進行深入研究與應用。從渠道來看,2024年公司電商業務增速超30 %,同時公司核心品牌“廚邦”已進入東南亞、中亞、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市場,海外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
為撬動市場增量,中炬高新高管在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上&&,未來公司將通過消費者調研,與專家合作等方式改進公司現有産品;此外在複合調味料、餐飲、電商等渠道的開發上,靈活利用合作、合資、並購等形式發展公司第二增長曲線。在降本增效方面,2025年公司計劃對生産、採購、營運等環節的成本做進一步優化,同時人力成本也會繼續優化,以提高公司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