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央行官網發布公告,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更好滿足不同參與機構差異化資金需求,MLF操作由單一價位中標調整為多重價位中標。本次“麻辣粉”的改革傳遞出什麼信號?本文來聊一聊。
從“荷蘭式招標”到“美式招標”的轉變
MLF是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的英文簡稱,市場上常俗稱為“麻辣粉”,是央行向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提供的一種中期貸款,期限一般在3個月到1年,以招投標方式開展。
前文提到的公告發布之前,MLF招標採用“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單一價格中標”,即荷蘭式招標,本次改革後,改用“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即美式招標。對比兩種招標方式,投標環節相同,但中標環節不同。
傳統採用荷蘭式招標,中標者都以相同的利率中標。央行提前發布招標公告,明確操作規模、期限及規則,符合資質的銀行根據自身資金需求和成本評估,報送投標利率和投標金額,央行再根據投標情況和政策目標設定統一的中標利率(比如2%),所有中標的銀行都按照這個利率獲得MLF資金。
現在採用美式招標,中標者以各自的投標利率中標。與傳統模式不同的是,央行按投標利率從高到低排序,依次分配資金,機構的中標利率就是自己的投標利率,直至達到預設的操作規模為止。
例如,央行宣布開展4500億元的1年期MLF操作。假設有甲、乙、丙、丁、戊等多家銀行參與投標,投標利率及投標金額如下:
按照美式招標方式,央行按投標利率從高到低排序,甲、乙、丙、丁銀行會依次中標,而且中標利率為各自投標利率。到戊銀行的時候,由於累計投標金額已達4500億元,MLF額度用完,戊銀行則未能中標。
調整招標方式,央行傳遞了什麼信息?
用一句話來概括:MLF利率的政策屬性已經正式退出。
在過去,MLF利率由央行統一設定,手握“定價權”,通過調整MLF利率,直接向市場傳遞“降息”或“加息”的政策信號。如今,ML F利率是由銀行報價競爭形成,反映的是銀行資金需求強弱,不再由央行直接調控。換句話説,央行僅控制MLF投放量,利率由市場決定,不再通過MLF利率來直接傳遞政策意圖。
其實,早在2024年6月19日,央行行長在陸家嘴論壇上就曾指出,央行主要政策利率是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並要逐步淡化其他期限工具利率的政策色彩。本次MLF操作改為多重價位中標,實現了MLF利率政策屬性的完全退出,也標誌着政策利率體系的調整進入實質階段。
總之,MLF改用多重價位中標的模式,表明了該工具的定位由政策利率向純粹的流動性投放工具轉換,進一步強化了7天期逆回購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而且更加市場化的定價也能更好地滿足不同金融機構差異化的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