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奴展示河湟刺繡技藝。 採訪對象供圖
鮮艷的花瓣層層展開,四週以佛手、蝴蝶、石榴等圖案做點綴,一朵朵來自土族的“生命之花”跨越千里,來京赴約。在近期舉辦的2025年服貿會上,青海省級非遺“河湟刺繡”在首鋼園RE睿·三高爐數字博物館亮相,一幅幅刺繡作品以濃烈如焰的色彩和特色鮮明的紋樣,訴説民族故事。
“這次我們把它帶來北京,以後還要向全國、全世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河湟地區的深厚文化。”代表性傳承人朱二奴與丈夫鄧西銀帶着河湟刺繡,走向更廣闊的舞&。
獨特紋樣講述土族文化
“阿瞇之花是什麼意思?”日前,在三高爐數字博物館內,“燦爛文化 多彩節日”紋樣季上,一位年輕觀眾盯着刺繡作品上的花朵圖案,好奇地詢問。
“阿瞇之花是土族語,意思是生命之花,是根據青海河湟地區土族婦女傳統服飾上的圖案進行創意設計的。”鄧西銀身着民族服飾,在一旁耐心解釋。
阿瞇之花整體如一朵盛開的牡丹,融合了佛手、石榴、蝙蝠等多種動植物元素,寓意吉祥,也象徵着蓬勃的生命力。
展覽間隙,鄧西銀與朱二奴講起了河湟刺繡的故事。它是青海青繡的分支,在青藏高原東部河湟谷地代代相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我們那兒只有春夏有花,所以大家特別喜歡花的圖案,想把春天和夏天留住。”朱二奴説,大家往往不是照着一朵真花去繡,而是想象着心目中最美的花,再把它一針一線繡於布面。絢爛的圖案中,蘊含着土族婦女對生活的熱愛。
展&上,繡着“Nadun”字樣的作品也是土族特色。“Nadun就是納頓,在土語裏是歡樂的意思。納頓節是我們土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鄧西銀解釋,每年農曆七月十二到九月十五,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裏,他們都會載歌載舞慶祝豐收。因此,他們選擇以“Nadun”為設計元素,配上老虎、猴子等動物圖案,傳遞土族村落的煙火氣與文化味。
“想象之花”演繹傳統技藝
“以前只是聽説過,今天親眼看到、親手摸到,才感受到真功夫!”在觀眾停駐的目光中,河湟刺繡以指尖技藝喚醒美的共鳴。
朱二奴介紹,河湟刺繡的工藝主要包括勾圖、剪紙、固定花樣、調配絲線、刺繡等步驟。其中,剪紙十分重要。“我們把圖案畫在紙上,剪下圖案,貼在布上作為刺繡的底圖,這樣繡出來的花樣邊緣是整齊的,還有一種立體感。”朱二奴説,由於作為底圖的紙在刺繡完成後仍然保留在繡布上,因此需要相對硬挺、有韌性的牛皮紙,即使清洗繡布,紙也不會被洗掉。
粘貼剪紙的漿糊也是手工製作,使用的是青藏高原上的油料作物胡麻。“胡麻榨完油以後剩下的余料叫麻渣,磨碎後加水、放置一天后就能做漿糊,做出來的漿糊有黏性而且很柔軟。”
在繡法上,河湟刺繡以平繡為主,還有盤繡、拉繡、網繡、鎖繡等多種繡法,增加表現力。“南方的刺繡顏色是很素雅的,而且追求逼真的效果,我們高原上的刺繡不一樣。”朱二奴説,河湟刺繡是“想象之花”,色彩濃艷,喜用大紅大綠,承載着強烈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非遺底蘊吸引年輕人參與
傳統與現代交融,民族與世界共生。此次參加服貿會,作為工業遺産的首鋼園令鄧西銀印象深刻,“以前的鋼鐵廠房,現在舉辦了這麼大規模的展會,是一種新生。我們的非遺技藝也需要新生。”
河湟刺繡的底蘊還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到現在,朱二奴已經有40多個徒弟闖出了名堂,有的也成了非遺傳承人。他們還舉辦了30多次培訓,累計兩三千人參加。(記者 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