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現貨黃金上行突破至3590美元/盎司,日內漲幅達1.25%,續創歷史新高。隨着國際金價連日漲勢,國內金飾價格也水漲船高。在這一背景下,傳統黃金與二次元IP碰撞,“痛金”迅速在年輕消費者間風靡開來。
風靡年輕消費群體
“買黃金不比買紙片香嗎?按照金價,這一個小黎深挂墜到現在已經為我漲了400多元了。”“想當年入坑潘多拉手鏈,珠子也是一顆顆不停買。現在想一想還不如買黃金。”“氪金能氪到真金,既收藏了穀子,還能實現保值。”……在社交&&上,不少人曬起了“痛金”。
“痛金”中的“痛”源於日本禦宅族文化中“痛文化”的概念。在二次元語境中,在物品上添加動漫元素以公開表達喜好的行為會讓人感到“奇怪和誇張”,日語中的“痛”正有此含義,後來“痛”逐漸演變為二次元群體公開傳遞喜好的專屬標籤。“痛金”就是融入動漫等IP文化元素的黃金飾品。
“痛金”漸成風潮,相關經營者十分看好。據報道,在各大商圈的黃金品牌集中區域,各家基本上都推出了一些當下火熱的IP聯名款黃金産品。比如,老鳳祥聖鬥士星矢、老廟黃金天官賜福、周生生三麗鷗、曼卡龍盜墓筆記等。有金舖店員&&,IP聯名款很暢銷,甚至會有外地的顧客特地趕來購買。
貴金屬質地、動漫IP聯名,“痛金”讓不少年輕人上了頭。
在上海8月的某漫展上,一位二次元游戲愛好者攜帶着身價上萬的“金鈔痛包”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該游戲玩家&&:“當時關注到喜歡的IP推出了金鈔,就在北京、上海一家家線下門店去找,很多店都售罄了,最後跑了很多家才買到這些。”
為何“痛金”如此有市場?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陳苗苗認為,實際上,不少人對“痛金”的狂熱是一種情感投射。他們將對喜愛的動漫游戲角色的感情投注到周邊産品上,比如購買聖鬥士星矢“痛金”産品的多為80後。而與傳統周邊相比,“痛金”的黃金材質使其在IP熱度下降後還能保留一定的貴金屬價值,相對更“值得”買。
同時,這也是一種身份認同的需求和個性化的展示。“‘痛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社交貨幣,購買和收藏成為同好、夥伴間確認身份的方式之一。並且,購買‘痛金’也是一些年輕人展示個性化價值觀的方式。”陳苗苗説道。
據電商&&珠寶行業數據,過去一年IP黃金類商品成交同比增長294%。今年4月,有電商&&甚至專門為“IP黃金”設立了獨立類目。在黃金消費整體疲軟的行業環境下,二次元聯名黃金正成為多家金飾品牌的增長點。
世界黃金協會在《2024中國金飾零售市場洞察》中提到,18至34歲的年輕人貢獻了超過1/3的黃金首飾銷售額。中國黃金協會發布的《中國黃金首飾市場報告2024》指出,年輕人更敢消費,在經濟繼續穩固回升的形勢下,年輕一代購買力的提升有助於黃金首飾消費的持續增長。
警惕高溢價,購買需冷靜
IP的加持,讓“痛金”在某種程度上兼具情感價值與資産配置的功能。然而正如網友所説,“痛金”産品買起來還真有點“痛”。
以老廟黃金天官賜福聯名金鈔為例,0.2克的金鈔售價為520元,相當於每克2600元。高溢價並非個例。參考8月底金價,周生生泡泡瑪特Dimoo轉運珠重1.34克,折算後每克黃金約1985元;周大福史迪奇手鏈重2.5克,折算後每克黃金約2136元,溢價率達111.7%。周大福與Chiikawa推出的聯名款金章挂件,0.2克售價560元,相當於每克2800元,是當日足金掛牌價的2.76倍。
目前市場上的品牌聯名“痛金”産品採取“一口價”方式出售,價格一般是金價的2~3倍。但與此同時,大多數品牌雖支持回收“痛金”産品,回收單價卻低於當日的黃金價格。有記者走訪發現,商家銷售時多強調“情懷”“保值”,但對後續回收規則卻閉口不談。
資深財經評論員張立棟認為,“痛金”更像是兼具藝術性的消費品。它雖然具備一定的收藏和投資價值,但這並非其主要屬性,它更多是承載着文化符號和情緒價值。“‘痛金’産品和普通的投資産品不同,其商家宣傳的所謂保值特性實際上是被誇大的。並且,現在並沒有一個標準的、規範的‘痛金’流通市場。目前存在的二級市場這種私下流通都是不規範的,如果將其視為投資品,要承擔非常大的風險。”
據一位加工商透露,此前幾款被搶購的聯名“痛金”,在熱度過去後又回歸了原價。
原始的溢價偏高,回收價格偏低,二手市場交易對象基本限於特定人群,“痛金”的流通性可能會讓部分消費者大失所望。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商家在營銷過程中對“痛金”産品或存在涉嫌虛假宣傳、信息不透明、未充分履行告知義務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情形。“它們本質是藝術品,並非投資品。若商家刻意宣傳保值、收藏價值,可能涉嫌虛假宣傳。”
在陳苗苗看來,消費“痛金”之前,消費者需要先清楚自己的目的。如果非常明確自己是一種情感投射或身份認同,那麼應該為自己設置一定的消費預算上限,避免沉浸過度消費。如果帶有投資目的,那更應理性評估長期價值。
“消費者應警惕情緒消費的溢價陷阱,冷靜看待購買的産品所謂的溢價是否已經遠超實際價值,要對商家的營銷策略和IP熱度保持冷靜認知。同時,消費者要量力而行,避免透支消費,甚至囤積行為。”陳苗苗説道。(記者 劉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