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憑藉“醫美面膜”概念紅極一時的敷爾佳,如今正經歷業績陣痛。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敷爾佳投入高昂的推廣費用未能換來收入增長,線下渠道萎縮,公司主營的醫療器械類産品收入銳減。此外,其還出現了近5年來上半年營收首次下滑和凈利潤的最大跌幅。
截至8月22日收盤,敷爾佳股價報收27.17元/股,較發行價接近“腰斬”,總市值蒸發超148億元。
醫美面膜業務失速
“醫美面膜第一股”敷爾佳近日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敷爾佳實現營業收入8.63億元,同比下降8.15%;歸母凈利潤為2.3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2.5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下跌48.66%。
其中,敷爾佳的醫療器械類産品營收同比大跌48.07%,這類産品主要包括曾被熱捧的“醫美面膜”,如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白膜)和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黑膜)等。該公司上市時,曾在招股書中點明,敷爾佳近90%的營業收入來自醫療器械類業務,多個産品的銷售額突破億元。
一位醫用敷料産品的區域代理商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現在醫美面膜市場競爭太激烈了,而且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很多之前衝着‘醫美’兩個字來的消費者,現在都知道這些所謂的醫美面膜其實也是粧字號或者二類醫療器械,並沒有特殊效果。”
有皮膚科醫生曾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很多消費者錯誤地把“醫美面膜”當作日常護膚必需品,這是不恰當的。“醫美面膜”並不適合健康皮膚日常使用,就像創可貼應用於傷口患處,而不是隨便貼貼。
需要注意的是,針對“醫美面膜”的監管新規正在來臨。2025年4月,國家藥監局發布《醫療器械分類規則(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擬對醫用敷料産品分類重新劃定。有地方藥監局醫療器械註冊處相關工作人員解釋,對醫用敷料産品的分類重新劃定是必然趨勢。過去,一些企業打了“擦邊球”,將一類、二類醫療器械當作“醫美面膜”營銷,誤導了消費者。新規實施後,這類産品的市場定位將更加清晰。
針對醫美面膜銷售額下滑及銷售合規問題,記者通過郵件向敷爾佳詢問,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復。
銷售費用佔營收近五成
根據財報,敷爾佳的銷售費用飆升至4.2億元,同比上漲39.56%,佔營收比例高達48.67%。這意味着敷爾佳每收入1元錢,就有近0.5元花在了營銷上。
敷爾佳的高營銷投入或主要用於線上渠道。根據財報,敷爾佳上半年的線下渠道收入同比下跌63.99%,僅為1.68億元,佔整體營收比重萎縮至19.5%;線上渠道收入同比增長47.11%,達到6.95億元,佔整體營收比重已超過八成。
公開資料顯示,敷爾佳在2024年提出加大直播電商投入,啟動“頭部直播間合作”“自播內容投放”等動作。
2025年上半年,敷爾佳的宣傳和推廣費用增速遠超營收增速。在財報中,敷爾佳解釋,這主要是人員薪酬增加以及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增加宣傳推廣費投入所致。
與營銷費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研發投入僅為2332.65萬元,研發費用率為2.7%,不及銷售費用的零頭。截至2025年6月30日,敷爾佳累計已獲批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3個;普通化粧品備案88個,其中2025年備案32個;特殊化粧品註冊3個,2025年註冊量為0。
有美粧産業分析師&&,未來醫美面膜市場將分化成兩個方向:一是真正具有醫療器械特性,用於醫美術後修復的專業産品;二是針對敏感肌的功能性護膚品。敷爾佳等企業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加大研發投入,而不只是玩概念和營銷。
資本市場頻頻發出質疑
資本市場對敷爾佳也在觀望。自2023年8月上市以來,敷爾佳股價持續下跌,相較於發行價累計跌幅超過51%。8月22日,在大盤全線大漲1.45%的背景下,敷爾佳股價逆市下跌1.38%,顯示資金正在加速出逃。
有投資者公開質問敷爾佳,公司股價長期大幅低於發行價,管理層有沒有市值管理的計劃?也有投資者在論壇撰文稱,敷爾佳業績大幅下滑是因為公司銷售費用高企,渠道承壓和産品單一且降價導致的。若未來其商業模式不更新,股價可能繼續探底。針對投資者的問題,記者向敷爾佳求證,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復。
敷爾佳能否在監管收緊、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突圍?中國商報記者將持續關注。(記者 馬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