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月度報告。6月份,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持續顯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由上月下降轉為上漲0.1%;環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分析,CPI由降轉漲主要受工業消費品價格有所回升影響。其中,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變動影響,金首飾和鉑金首飾價格同比分別上漲39.2%和15.9%,合計影響CPI同比上漲約0.21個百分點。
隨着金飾價格波動上漲,不少年輕消費者開始轉身到博物館尋求“平替好物”。
“沒人能空手走出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文創我愛了”“博物館出的首飾真好看”……小紅書上,從國家博物館,到蘇州博物館、揚州博物館,再到湖北博物館等各地博物館裏那些以展出文物為靈感打造的文創首飾備受當下年輕消費者青睞。例如,國博推出的古希臘蛇系列珠寶均價在200元左右,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劍手鐲因其立體的設計而被消費者笑稱為“卡地亞釘子系列的平替”;揚州博物館的蕭皇后鳳冠戒指和手鐲為鍍金,售價也在百元;湖北博物館的“一綰青絲”系列髮簪等文創首飾的設計靈感均來自“梁莊王珍藏”展廳。一經上市便十分搶手,其中幾款産品一度斷貨。
一綰青絲·鳳凰於飛髮簪
而類似的黃金品牌與博物館聯名款的價格要上萬元,相較之下不少年輕人覺得博物館文創首飾更具性價比且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部分消費者在小紅書上發帖&&,博物館文創這種授權款式在外面買不到,100左右的價格很划算,自己直接買了一整套。還有消費稱自己在路過希臘臨展的文創攤位時,被售賣的首飾吸引了,儘管這一套文創首飾是銅鍍金,但主要勝在物美價廉。
《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2024)》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文創産品銷售收入34.28億元,同比增長63.7%。雖然並未將首飾領域細分出來,但結合消費趨勢來看,博物館文創首飾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博物館文創首飾“火熱”的背後,是年輕人“文化消費升級”與博物館“文創創新”共振的結果,與年輕人的文化認同、情感需求、社交屬性以及博物館自身的創新運營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
北京白塔寺管理處副主任顧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博物館文創首飾畢竟是近幾年才興起,品類多樣性仍有待提升。基於當前,年輕女性消費者居多,因此,博物館在選擇文創首飾款式等方面會結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當下,年輕人消費日趨理性。他們選購的博物館文創首飾,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裝飾功能,成為彰顯個人品位與獨特個性的載體。同時,這些融合了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首飾,也為年輕人提供了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興趣、連接同好的社交貨幣。它們精準地擊中了年輕一代對文化根源的認同感和深層的情感需求——每件首飾背後蘊藏的故事或歷史事件,都能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
對博物館而言,這些文創産品則是最為鮮活的媒介,成功地將厚重的歷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實現了文化傳承的時尚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