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一直都是我國傳統的支柱産業,2024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再次突破3000億美元,連續30年保持世界第一。作為全國最大的服裝生産基地之一,廣州市聚集着超3萬家相關企業,形成了從面料研發到成衣製造的完整産業鏈。在美國關稅衝擊下,廣東紡織品企業如何化解風險?廣東紡織業能夠突圍破局的核心是什麼?
廣州是中國紡織業的千年商都,每天有上百萬件的服裝從這裡出發,流向世界。在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的品牌研發設計中心,這裡與全球數百家優質供應商、生産商及第三方服務商建立起的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正在因為美國關稅的衝擊受到波及和影響。
負責公司經營業務的房武軍,現在每天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和最新一批美國訂單的上下游客戶保持密切溝通。
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房武軍:我們現在的策略,就是根據關稅政策的變化,去和上下游客戶談,看看能不能分擔。但是阻力還是會很大,如果客戶不取消訂單,幾乎確定是有損失的。
成立於1980年的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目前,公司對美業務暫時停滯,預計未來3個月也無新增訂單,對美整體業務規模量幾乎下降了一半。4月3日,34%關稅政策落地,在手訂單的利潤虧損已經顯現,而出口轉內銷的路徑也面臨着現實的困難。
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房武軍:按照我們內部的統計,我們國內就有S、M、L、XL這樣的碼的分佈,在歐美國家基本上沒有S的概念,起標就是L碼。美國市場的女裝裏面,這是一個比較主流的款式,部分的客戶群體就是這個尺碼。
記者:就是説現在在手的這批訂單這批貨在國內市場銷售就比較難了?
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房武軍:比較難。今年的業務也會在其他的歐洲市場,還有在南美市場進行發力,去找到相同人種的市場來進行補充。
房武軍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對這批美國訂單的應對和消化,只是短期的困難,從長期來説,公司一直堅持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早就推進了多元化市場布局,並制定了國際化供應鏈建設的長期策略。
今年,公司將有更多的業務團隊,走進柬埔寨、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還會積極參加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展會,進一步把握RCEP等多邊合作框架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全球市場機會。外部環境越有不確定性,長期戰略的正確性就越能凸顯。
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房武軍:關稅雖然有不確定性,但確實讓我們有更堅定決心,把這條路給走下去,現在時代車輪已經走到一個比較關鍵的時期了,企業的發展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走過狂風驟雨般的挑戰。
破局之旅:深耕國內市場
發展國貨品牌
位於廣東佛山的溢達集團,曾經遭美國制裁打壓、喪失訂單,於是它深耕國內市場、發展國貨品牌,對於眼下的關稅衝擊,溢達有着怎樣的破局之旅?
剛參加完消博會的蔡崴,一回到公司就帶領團隊分析最新的市場動態,謀劃下一步品牌推廣計劃。這次在海南期間,他被商務部邀請分享了企業出口轉內銷的經驗。
溢達集團品牌及零售副總裁 蔡崴:關稅已經變成一個數字游戲,你算的還沒有它加的快。短期的衝擊一定有,不可能沒有的,但是其實,關關難過關關過。
別看蔡崴現在説得輕鬆,5年前,溢達剛被正式列入美國實體清單時,公司上下也曾陷入過絕境。因為溢達集團早在1995年就在新疆投資建廠,通過在當地建設的7家棉紡企業來確保高端原料的品質和穩定的供應鏈,美國借此捏造“強迫勞動”的謊言,禁止溢達産品進入美國市場。當時,溢達要麼放棄新疆棉原料,化解生存危機;要麼選擇退出歐美市場,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在美國的極限施壓和二選一的抉擇中,很快,公司就將一副巨大的海報懸挂於廠區門口,用“長絨棉捍衛者”的姿態給出了答案。
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 盧海:正好到今年我們進入新疆30年了,我們在新疆跟當地的社區,跟各個民族的員工一起共同成長,一起走到今天,我們國家90%的棉産自於新疆,而且新疆棉意味着,我們中國的棉紡織工業的根基就在那個地方,我們沒理由放棄掉我們自己的根基。
溢達的根基,不只是源頭的長絨棉,從1978年集團成立開始,到2000年已經完成了整個紡織服裝産業鏈的縱向閉合。從棉種研發到成衣製造,再到品牌輸出,溢達可以向不平等的貿易規則説“不”,還有全産業鏈完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底氣。
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 盧海: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為什麼不妥協?因為一旦妥協第一步以後,緊接着就得步步妥協,包括紡織業在內的,我們國家整個的製造産業,當我自己足夠強大的時候,外部的打壓也好,各種脅迫也好,不可能把我打倒,我可以站着活下去,未來可以活得更好。
從依賴歐美訂單、為國際品牌代工,再到拓展國內市場、培育本土品牌,溢達的轉型既是迫於外界壓力,也是一種內驅力的使然;作為早就被遏制打壓的“過來人”,他們利用5年的時間迅速轉身,用實踐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根基,中國企業既能夠借船出海,也可以自主航行。
溢達集團品牌及零售副總裁 蔡崴:現在我們做外貿企業,第一反應就是我怎麼樣可以做回國內的訂單,我怎麼樣做14億人的生意,我怎麼樣通過産品的轉型,渠道的重塑,是不是還可以做東亞的訂單、日韓的訂單、非洲的訂單,這些其實恰恰就是整個溢達過去五年在不斷地嘗試去做的一些事情。
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 盧海:除了我們是生産大國以外,我們也是一個消費大國,所以我們要有信心,最近也出了很多宏觀的調控政策,有的政策甚至已經顯現成果了,如果我們能把內需這一塊做好,我們借這個機會實現了一次轉型,而且我們相信這個轉型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發展和前途。
廣東紡織業
突圍破局的核心是什麼?
廣東紡織業能夠突圍破局的核心是什麼?來聽經濟學專家的分析。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經濟學專家 萬喆:在關稅變局下,作為全球紡織供應鏈的核心樞紐,以廣東為代表的中國紡織業正經歷深度的重構。
首先當然是技術創新與産業升級,從製造到智能製造的跨越。在智能化改造提速方面,我們能夠看到廣東企業正通過數字化技術重構生産流程,引入自動化設備和智能技術。
在綠色技術突破方面,面對歐盟碳關稅的潛在威脅,廣東企業也在加速布局低碳技術,通過減少傳統污染和水洗環節來降低污染。在新材料和設計創新方面,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成為趨勢。比如説涼感速幹面料、無縫便攜西服等等創新産品,滿足了國際市場的高要求。同時我們看到産品質量和企業效益也是同步提升的。
第二個方面還是市場多元化與供應鏈的重構。從單純依賴到全球布局。從新興市場開拓上來看,廣東企業在加速從歐美市場轉向一帶一路和RCEP的區域。
從供應鏈的區域化布局上來看,一加N的彈性布局成為趨勢,同時也注意供應鏈的韌性的建設,加強與上下游企業合作,穩定原材料供應,提升産業鏈的抗風險能力。
另外一個就是國內市場始終是一個壓艙石,所以廣東也推動出口轉內銷的戰略,和各大&&合作深耕內銷市場。
第三個方面就是政策協同與生態構建,從單兵作戰到系統突圍。在産業鏈協同上,廣州作為全球快時尚供應鏈的樞紐,也具備了半徑50公里內就可以完成紗線、面料、成衣全流程的産業網絡。這種高效協同是別的地區難以複製的優勢。同時政府政策的組合拳,應該説這種支持和營商環境的優化也在持續。像廣東稅務部門就通過優化出口退稅流程,落實稅費優惠等,為企業提供資金的支持。
應該説廣東紡織業的突圍路徑體現為政策賦能加技術驅動加市場多元加産業鏈韌性的綜合模式,核心還是在於依託國內完善的産業鏈基礎,通過創新升級和全球化布局,將外部壓力轉化為産業升級動力。這個模式不僅為全國紡織業提供了參考,也印證了中國製造業在複雜國際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記者 徐平 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