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鐘靈毓秀、物華天寶的齊魯大地上,有一支戰功顯赫的“火焰藍”隊伍,他們先後英勇處置了黃島油庫特大火災事故,積極參加了汶川地震救災,參與處置了多起煤礦、金礦事故和輪船火災等急難險重的任務,年均接警出動超過13萬起,全省連續8年未曾發生重大以上的火災事故。這支英雄隊伍就是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今天,我們邀請到了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總隊長李建春,來談談“在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如何高質量推進消防救援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山東作為化工大省、製造業大省,加上地理、地質、地貌特點,消防安全風險種類繁多,幾乎囊括了所有災種,隊伍防火、滅火、應急任務異常繁重。那麼首先請李總隊長談一談如何“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總隊對這一新理念是如何理解的呢?
對消防救援隊伍而言,既要創造更新的消防安全格局,還要錘煉更高的“全災種”“大應急”能力。
因為山東的地域特點,有山有大河臨海,地域廣闊,行業的種類很全,像石化企業在全國是第一位的,另外製造業門類是最全的一個省。災種也很多,像防汛期的抗洪,另外臨海,就是颱風的影響,還有地震等等,囊括了幾乎所有的災種。
“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為實現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對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跨領域協調重大生産安全事故、重大突發事件應對處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於增強全要素全社會協同聯動效應,構建起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前後銜接的新格局。具體講,我有三個層面的感悟。
第一,內涵極為豐富。“大安全”是一切民生領域安全的總和,涵蓋了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産、消防安全、社會穩定等主要領域,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大應急”涵蓋一切公共風險應對領域,與我們“主力軍”“國家隊”的職能定位相一致,需要積極應對各類事故災害、自然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對消防救援隊伍而言,既要創造更新的消防安全格局,還要錘煉更高的“全災種”“大應急”能力。
第二個感悟是,意義極為深遠。“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要求應急管理全面貫穿於公共安全體系之中,意味着應急管理體系將更加優化,應急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將更加突出,必將給消防救援事業提供更加廣闊的&&。
第三個感悟是,使命極為重大。“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目標是提供更高質量、更加廣泛的公共安全保障。我們要推進思想觀念轉變、體制機制優化、能力素質提升,不斷提升消防治理水平和綜合救援能力。
消防救援工作説起來輕鬆,實則任務繁重、責任重大。據了解,山東總隊如今已經朝着“框架設計”方向,展開了一些實踐。請您簡要説一説這方面的探索情況吧。
“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使命重大。
這個話題,我從責任落實、綜合治理、應急救援、基礎保障、宣傳教育五個方面來説。責任落實方面,按照“三管三必須”要求,推動消防安全工作納入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部署,健全黨政領導“風險提醒、事故約談”機制,實質化運行省、市、縣消防安全委員會;會同住建、民政、衛健等12個行業部門建立分條線安全監管、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深入實施標準化達標創建;推動基層鎮街建成消防工作站,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和消防執法委託街鎮;創新實行“消防安全檢查日”機制,發動單位消防責任人、管理人定期帶隊開展全面檢查,守緊鎖牢消防安全責任鏈。精準治理方面,按照國務院部署,堅持省市聯動、部門協同,紮實開展消防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聚焦高層建築、大型商業綜合體、人員密集、石油化工等重點場所,會同教育、民政、文旅、衛健、宗教等部門集中整治行業突出問題,聚力消除堵塞生命通道、易燃可燃材料裝修、電焊切割違章作業以及電動車、光伏儲能等領域風險,配套開展消防安全大檢查等九大專項治理。應急救援方面,推進“一短三快”(即接處警時間短、出動快、到場快、展開快)初戰機制改革,在全國首提“兩智一圖一終端”(即智能指揮系統、智能接處警系統、全國消防一張圖、移動指揮終端)指揮調度理念,全面提升了初戰作戰指揮效能。部署開展“百站、千班、萬員”滅火救援能力三年提升行動,健全訓練指揮能力考評、訓練監察機制,組織攻堅組隊員、消防站骨幹、指揮員分批次開展實戰化集訓,建強地震救災、水域救援、抗洪搶險等專業隊伍,對全省84家化工園區、1440家化工企業、5.9萬棟高層建築逐一熟悉演練、修訂預案,常態化開展森林滅火“大熟悉、大巡查、大演練、大測試、大評比”活動,組織總隊級跨區域演練、支隊級綜合演練、大隊和站級演練,隊伍實戰打贏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基礎保障方面,去年,全省新建消防站41個,推動全省重點林區建成9個森林消防大隊、91個中隊、招錄5850名專職消防員,推動魯中、魯東、魯南區域滅火與應急救援中心投入執勤,採購了“移動式”滅火救援現場指揮部“六車編成”,列裝消防車340余輛、裝備器材18.1萬餘件套,全省消防救援站達到537個、各類消防車達到3534輛,還有消防船3艘、消防直升機2架,基層基礎建設全面提檔升級。宣傳教育方面,聯合宣傳、教育、工信、公安等14部門,&&《社會單位(場所)消防宣傳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圍繞消防宣傳“站門廳、立路旁、上屏幕、進廣場”,明確了20項建設標準,全面實現電視有畫面、學習有場所、網絡有圖文、墻群有標語,推動消防常識融入百姓生活娛樂之中。 因時間關係,不再一一詳細列舉。以上這些工作,有的還處於探索階段,需要持續完善、固化;今後工作中,也還有很多新的領域需要去探索。
消防救援工作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化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合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李總隊長,我們理解和把握的“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就是要將這一決策部署貫徹到消防救援工作全過程各環節,推動消防救援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您能談一談,咱們總隊在消防救援體系建設方面都有哪些打算嗎?
積極借助應急部門綜合優勢,圍繞責任體系、力量體系、應急指揮體系建設持續發力,推動全要素全過程協同聯動,提升消防治理整體合力。
我們將積極借助應急部門綜合優勢,圍繞責任體系、力量體系、應急指揮體系建設持續發力,推動全要素全過程協同聯動,提升消防治理整體合力。一方面,將持續健全責任體系。綜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快地方法規、部門規章、規範標準的制修訂,提請各級人大開展執法檢查,提升消防安全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權重,全面厘清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新業態等領域監管責任邊界,消除責任空檔。按照“三管三必須”要求,健全部門間聯合檢查、信息共享、執法銜接、移交查辦等機制,編制職責任務清單,分行業推進消防安全標準化創建。另一方面,將持續健全力量體系。壯大基層消防監管力量,推動鎮街消防工作站配備事業編專職工作人員,加大委託消防執法探索力度,分期分批開展集中培訓。壯大應急救援力量,完善省級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執勤訓練、作戰指揮體系,建強常備執勤、專業攻堅、輻射增援戰鬥實體,更好地發揮專業培訓、戰勤保障作用;統籌抓好各類專業隊伍、應急力量隊伍建設、業務指導、聯勤聯調、聯演聯練。再一方面,將持續健全應急指揮體系。堅持主戰主調的定位,做實應急救援力量聯勤聯動指揮機制,推動重大災害救援作戰方案納入政府應急總預案大框架,加強多個部門、多種力量之間的互聯互通、協調聯動,明確指揮機構、組織架構,統籌指揮、協調使用好各類應急力量,實現消防隊伍“單槍匹馬”向社會力量“千軍萬馬”轉變。
聽您介紹,我認為,體系搭建起來以後,就可以更好地聚攏起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消防隊伍就能更好地發揮統籌協調、協同聯動的牽頭作用了。那麼,在提升消防救援能力方面,總隊是怎麼做的呢?
多舉措全面提升社會單位消防安全能力建設工作。
是的,消防救援工作帶有很強的社會化屬性,必須盡快扭轉消防機構“單打獨鬥”“孤軍奮戰”的局面。至於能力建設,主要的想法有:一方面,提升風險防範能力。深化重點治理,緊盯人員密集場所、勞動密集型企業、倉儲物流企業等傳統高風險領域,經營性自建房、群租房等低設防區域,以及光伏儲能、密室逃脫、室內冰雪活動場所等新業態風險,實行分類化排查、差異化監管,分行業、分領域組織開展“專家查隱患”,及時向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單位)函告、移送發現的火災隱患,“點穴式”推進隱患整改銷賬、清倉見底。另一方面,提升實戰打贏能力。深化“一短三快”初戰機制改革,圍繞調度指揮、處置流程、現場秩序等要素,創新流程化作戰指揮機制,搭建智能化調派模型,確保初戰“救早滅小”、大戰“指揮有序”。緊盯基層初戰打贏和攻堅能力提升,開展初戰能力建設評估,分級組織業務骨幹綜合實訓、專項培訓,開展攻堅班組資質認證培訓;加強消防特勤隊伍、攻堅班組等攻堅力量建設,完善編成化執勤訓練模式,提升初戰控制能力。 第三方面的能力,就是通過宣傳教育,提升群眾自防自救能力。加強與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和專業製作運營機構的戰略合作,建強融媒體矩陣,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公益性消防宣傳教育體驗點建設,完善線上預約、過後回訪、意見徵詢等機制,持續優化宣傳陣地的多樣性、功能性、實用性。深入推進消防宣傳“五進”,全面提升群眾消防安全意識。
跟您這麼一交流,我對消防救援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也體會到消防救援工作的任重道遠,還有很多課題去研究探索。那麼,思路和方法明確以後,是不是也需要其他領域的支撐保障呢?
守正創新、勇毅前進,全面擔好“防”“救”“援”主責主業,努力減少火災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産的安全。
新時代消防救援工作不但需要高素質的隊伍、專業化的訓練、多元化的力量,也需要信息化建設、現代化裝備、社會化保障來支撐、助力。在這一方面,我們也有一些探索和設想。信息化建設領域,建設消防新型信息化體系架構,構建省級大數據服務&&,促進信息數據跨層級、跨部門互聯互通,加強信息科技在消防執法、應急救援等領域的應用,提高動態監測、預警、識別、評估和處置能力,實現精準治理、精準監管、精準救援。現代化裝備領域,組織開展滅火救援裝備大清查,全面分析、研判裝備建設基本現狀、發展方向,科學制定“十四五”消防救援裝備建設規劃,加大針對性裝備和多功能、高性能、智能化裝備配備,補強特殊救援、快速機動裝備,推動高風險救援現場“以裝換人”,逐步建成與綜合性應急救援任務相適應的消防救援裝備體系。社會化保障領域,健全隊伍、部門、社會、企業“四位一體”聯儲聯保聯供模式,分步建立國家、省、市三級上下銜接、優勢互補的裝備物資儲備體系。創新戰勤保障體系建設,以省級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和各支隊戰保力量為依託,構建重特大災害事故現場“編成出動”、一般災害事故現場“分區保障”的“大戰保”體系,優化前送手段,拉長保障鏈條,打造覆蓋面更廣、協同性更強、機動性更高的戰勤保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