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電影 從看故事到“進”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5 09:11:10
來源:光明日報

虛擬現實電影 從看故事到“進”故事

字體:

【文藝觀潮】 

  虛擬現實電影興起是當下文化領域的一大熱點。其重要性不僅源於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市場的快速擴張,更在於它改變了電影的創作語言,並顛覆了觀眾與故事原本的關係。

傳統電影以銀幕確立審美邊界

  要理解虛擬現實電影的技術特質與美學特徵,就得將其置於與傳統電影的比較中。

  傳統電影的影像體系中,鏡頭的取景框嚴格限定了觀眾的視覺範圍。銀幕裏上演的是創作者精心編碼的影像符號與意義系統,內容是線性的,不可逆的。觀眾始終停留在銀幕外,接受導演選擇呈現的內容,不能踏入更無法操控那個被框定空間中的故事。他們潛意識裏知道這是他人的故事,所以觀影時需要靜下心來,集中精力,通過情感投射與銀幕中的故事建立聯結。一旦劇情失去內在吸引力或遭遇外界干擾,這份精心構建的情感投射便容易中斷,人們隨時可能從敘事中抽離。這種審美上的距離感,是構成傳統電影獨特魅力的基石。它既為觀眾築起了一道安全的心理屏障,同時也確立了創作者在敘事中的絕對主導地位。

  基於此,傳統電影發展出一套成熟的創作方法:創作者通過景別變化,不僅控制着拍攝對象之間的物理距離,也巧妙影響着觀眾與拍攝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比如遠景、全景讓人感到疏離,特寫、近景讓人感到關切;利用焦點轉換引導視覺注意力,通過讓畫面中一部分區域清晰、其他區域模糊的“虛實對比”,引導觀眾“看這裡”;借助鏡頭運動的推拉搖移,營造特定的心理節奏與情緒氛圍,比如快速搖移讓人感覺慌亂或興奮,平穩橫移讓人覺得從容、莊重。

虛擬現實重構影視敘事法則

  相較而言,VR技術所帶來的是關乎敘事本體的改變。它解構了電影的“框架”,將觀眾直接“空投”進敘事現場。當觀眾戴上VR頭顯,銀幕的物理邊界消融了。虛擬現實電影的內容充盈了整個視域,使人進入一個全沉浸、很難被外界打擾的感官環境。

  在這個環境中,傳統電影裏由取景框所界定的視覺範圍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可供自由探索的場景空間。轉換視角的主動權被移交給觀眾,他們通過頭部的轉動與身體的移動,自主決定看哪、探索何處,通過主動地“東張西望”去發現並整合散落於環境中的敘事線索,最終在動態的觀察與體驗中自主拼湊出場景的細節與故事的全貌。正是這種高度的“具身體驗”,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臨場感與心理代入,使觀眾從故事的“旁觀者”轉變為敘事的“親歷者”與“共創者”。

  相應地,創作者的職責也發生了轉變。他們的第一要務不再是講述,而是精心佈置環境線索,以更符合人類自然探索本能的方式,“邀請”觀眾主動去發現、感知並最終共同完成故事的敘事。比如,創作者可以通過控制光線、色彩、物體的布局以及聲音的來源方向,讓重要的敘事元素自然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具體而言,當觀眾在環境中自由轉動頭部時,一個突然亮起的物體、一段從特定方向傳來的低語,都能指引其發現關鍵信息。再比如,可以更多地通過環境中的細節而不是人物本身的表演、&詞來塑造人物,傳達情感。具體而言,一個角色的性格可以通過他房間內的佈置,如散落的書籍、墻上的海報來展現;一段悲慘的往事可以通過場景中殘留的痕跡,如破損的墻壁、靜止的鞦韆來暗示,讓觀眾通過觀察這些細節,自行理解故事情節與人物情感,從而産生更深刻、更個人化的情緒共鳴。再比如,創作者可以通過互動設計,像點擊一個物體、選擇一扇門,觸發後續劇情,賦予觀眾推動敘事的能力。觀眾的個人選擇直接影響了他們獲取信息的順序、角度,乃至最終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其情感投入也因此變得更為強烈和直接。

在虛實互動之間尋找新的平衡

  虛擬現實電影賦予觀眾主動權的新特性,若在設計與引導上處理不當,可能會讓藝術體驗“變味”。試想,當你正為一個角色的命運感到心痛,沉浸於劇情營造的情緒中時,眼前突然出現一個閃爍的箭頭或高亮提示,催促你做出選擇或前往下一個區域,情感共鳴被瞬間打斷。觀看動機也很容易從“感受故事”滑向“完成任務”,使體驗變得更像解謎游戲,而非心靈之旅。尤其在當下流行的虛擬現實大空間體驗中,這種問題更為突出。很多虛擬現實大空間都可以多人組隊參與,強烈的社交屬性進一步改變體驗的基調。隊員們實時交談、互相幫助,雖然增強了互動樂趣,但也容易讓一起玩耍、吐槽,完成團隊目標成為所有人的關注焦點。這樣一來,作品原本希望營造的某種需要獨自品味、安靜思考的個人化審美情緒,比如孤獨感、疏離感等微妙心境,就很容易被熱鬧的協作氛圍所沖淡。

  其實,類似的挑戰在沉浸式戲劇中同樣存在。但二者的關鍵區別在於,沉浸式戲劇擁有真實的演員。這些經過專業訓練的演員能夠根據觀眾的反應進行即興表演,通過眼神交流、肢體接觸和&詞應對,與觀眾建立真實的情感連接。這種人與人之間不可預測的互動所産生的情感流動,往往比預設的程序交互更具感染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甚至轉化那種機械的游戲感,將互動昇華為真正的藝術體驗。相比之下,現階段的虛擬現實電影在互動層面仍面臨技術限制,虛擬角色尚無法真正理解人類複雜的情感與意圖,放映設備也無法快速生成合乎情理的新場景、新&詞與新情節來回應觀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多人虛擬現實電影體驗中,一同觀看的同伴在視覺上沒有真實可辨的面容與身體,而只是一個模糊的人形輪廓,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情感交流同樣被技術所過濾和削弱。

  從根本上説,要解決這一問題,有賴於人工智能、實時渲染等關鍵技術的持續發展,以期創造出能真正“理解”觀眾並給予情感反饋的虛擬角色與環境。而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創作者亦可通過其他方式來削弱這種情感與審美的隔閡。例如,強化環境敘事與氛圍營造,以極具感染力的場景、燈光與聲音設計,讓觀眾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設計非語言互動,巧妙利用手勢、凝視等更符合直覺的交互方式,維繫敘事的連貫性與情感張力。還可以優化多人觀看時的社交體驗,為虛擬化身注入更細膩的交互表現力。通過設計豐富的肢體動作、自然的微表情與生動的神態暗示,讓每位參與者的虛擬形象能傳遞真實情感,使團隊成為能産生情感共鳴的整體。這些手段雖不能完全替代真實的人際互動,卻能在技術邊界內,為觀眾搭建起一座通往故事世界的感性之橋。

  虛擬現實電影的未來,正繫於其在藝術自覺與技術革新之間找到獨特的平衡點。如果能讓觀眾的每一個互動都承載一定的情感重量與敘事意義,甚至成為故事裏的角色,獲得參與其中、共同書寫的生命體驗,虛擬現實電影就能超越技術奇觀與娛樂功能的層面,建立起自身作為獨立藝術形式的美學體系與敘事範式。這或許正是虛擬現實電影所能帶來的,最深刻的影像革命。(作者:周鋒,係浙江樹人學院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教授)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