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舞&上,源自南京六合地區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第一次響徹世界。這首走向國際的經典旋律承載着一段烽火歲月裏文藝工作者扎根人民、淬煉藝術的傳奇。江蘇藝術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劇資助項目、原創話劇《大眾的團——人民的〈茉莉花〉》日前在南京紫麓雨花夢想劇場演出,以“戲中戲”結構,揭開《茉莉花》從民間小調走向世界舞&的創作內情。
話劇採用時空交織的套層敘事。外層呈現1959年音樂家何倣在維也納奏響《茉莉花》的歷史場景;內層回溯至1942年,講述年僅十幾歲的少年何倣作為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文藝兵,深入六合民間采風,聆聽民聲、記錄民韻的故事。從“鮮花調”到《茉莉花》,兩層時空彼此呼應,展現文藝工作者如何在戰火和敵人的生死考驗中扎根人民,在文化抗戰中促使民族文化煥發生機。
“我們基本上每年都會做一部劇,講述南京的人和事。”編劇馮勉回憶創作初衷時&&,“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何倣同志所在的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成立85周年。《茉莉花》這首曲目的由來一直沒人寫,我們就決心把它做出來。”這部話劇的誕生本身,即是對歷史與人民文藝的致敬。
“大眾的團,大眾演,大眾看”,舞&上擲地有聲的&詞精準地概括了“大眾劇團”的根本屬性。劇中設置“徐桿子”這位民間藝人作為關鍵人物,正是“人民性”的生動體現:起初,他因市井瑣事與“大眾劇團”産生齟齬,後來卻在危難時刻毅然選擇與劇團同仇敵愾,不僅憑藉其深厚的戲曲功底幫助劇團破解危機,更將“鮮花調”傾囊相授。
“‘徐桿子’並非虛構,而是真實存在的民間藝術家。”馮勉特別強調,“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茉莉花》。值得一提的是,他確實是當時一家民間戲班的‘&柱子’。”
為使“人民性”主題更能直抵觀眾內心,引發共鳴,話劇在藝術上精心淬煉。在內容挖掘上,創作團隊深入歷史細節,抓住了關鍵的歷史線索——1942年新四軍在六合地區開展經濟工作,深刻揭示了黨及其領導下的文藝團體與人民同甘共苦的血肉&&。文藝創作與人民生活、社會變革緊密結合,這正是“人民文藝”的本質要求。
在舞&呈現上,導演劉亞囡説:“為實現自由場景轉換,適應不同劇場尺寸,我們設計了可移動軌道的車&,並結合多媒體技術,構建了一個可伸縮、自由組合的、宛若吳冠中畫作的‘江南’。”通過虛實相生的動態舞&,劇作實現了1942年市井街巷與1959年國際舞&之間自然流暢的時空流轉。
該劇藝術總監、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李向民進一步闡述了作品的藝術構思和情感表達。他&&:“創作團隊不僅在書齋裏做了大量翔實的史料研究,更多次到六合進行深入的采風,向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學習。這些素材最終沉澱為舞&上的生動細節,譬如劇中融入了地道的六合方言,甚至呈現了豬頭肉等地方名小吃,觀眾看到這些元素都會心一笑。”李向民總結説,“這齣戲就像劇中的豆腐坊,從民間生長出來,自然貼近百姓生活,講述人民自己的故事。”
從江蘇鄉村到世界舞&,《茉莉花》的蝶變印證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文藝必須扎根人民,與當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形成跨越時代的互文。當膾炙人口的旋律再次響起,話劇《大眾的團——人民的〈茉莉花〉》不僅是一次歷史的迴響,更邀請當代觀眾共同思考:如何在新時代讓更多《茉莉花》從人民沃土中綻放,並香飄世界。(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通訊員 倪昊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