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百姓故事,令人忍俊不禁的京味&詞,洋溢濃郁胡同生活氣息的舞美布景,再加上相聲的幽默、快板的節奏、三弦的婉轉、鼓書的悠揚……昨晚,由馮鞏擔任總策劃、根據作家劉恒同名小説改編、由中戲表演係2022級相聲創作表演班演出的曲藝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在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結束首輪最後一場演出。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笑聲、叫好聲,還有不少觀眾擦拭着眼中的淚水,&&“笑着笑着就哭了”。
該劇由中戲戲文係副主任周泉和2023級戲文係碩士沈先陽編劇,中國廣播説唱團團長王宏坤和大笑工坊創始人劉濤滔聯合執導,中戲教授孫大慶和教師陳誠擔任舞&設計,是中戲首屆相聲創作表演本科班的畢業大戲,也是首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中國演劇體系的探索與構建創新團隊”建設的創新實踐劇目,從創排初期就備受關注。10月10日至14日的五場精彩演出,不僅意味着這部具有開創性意義、讓觀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劇取得成功,也標誌着該專業人才培養結出碩果。
曲藝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劇照
■ 為什麼要排曲藝劇?
“我們為什麼排曲藝劇?排什麼?怎麼排?”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該劇總策劃馮鞏介紹,創排曲藝劇的初衷是由於22級作為中戲曲藝·相聲創作表演班首屆學生,需要在畢業時排一部大戲以檢驗四年所學,“可以説,曲藝進入大學本科教學的要求,倒逼着我們要排一出戲,探索出一種新的演劇形式。”
之所以選中將這部曾被成功改編為電視劇和電影的經典作品作為畢業大戲,曾主演過電影版的馮鞏&&,這是因為《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以張大民一家為主線,展現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百態,文本厚實,兼具時代性與人民性,體現了“含淚的笑”這一藝術最高追求。在馮鞏看來,“喜劇是人民的藝術,既展現大時代的昂揚和奮進,也展現小人物的無奈和真誠,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在“怎麼排”的問題上,馮鞏特別強調,曲藝表演是“半假真”的表演,要堅持“寧要真的假,不要假的真”“寧要複雜的簡單,不要簡單的複雜”“人人心中有,別人口中無”等原則;要將“本我”和“他我”、“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寫實”和“寫意”等相結合,“曲藝就是一條線,串起一串串珍珠,串起張大民為主的情節、細節和語言。”
■ 曲藝劇到底什麼樣?
正如馮鞏在創作理念中強調的,曲藝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將快板、相聲、單弦、京東大鼓、山東快書、山西蓮花落等多種曲藝形式熔於一爐,以張大民的兒子張小樹的視角穿針引線,既保留了原著“小人物無奈的真誠”,又通過清晰的敘事結構和鮮活的表演形式讓人物形象鮮明。劇中每個角色都自帶生活質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演出以“張大民勸失戀的雲芳吃飯”作為開場,一上來就突出了張大民的貧嘴特色和兩個人的特殊情感。雲芳突然提出跟張大民結婚的要求,也將故事立刻進展到張大民不得不想辦法解決巨大難題:如何在已經擠滿6口人的兩間小平房中再添一張雙人床、好讓雲芳住進來跟他結婚。生活的麻煩一個接着一個,張大民好不容易成家了,三民也要結婚;雲芳懷了身孕;遠嫁的二民跟丈夫大打出手;一心想走仕途的五民回了家鄉;四民得了白血病;拆遷公司出爾反爾;一生坎坷的張大民媽也越來越糊塗……種種難題和痛苦沒有將張大民擊倒,他始終想辦法樂觀面對一切,還教導兒子小樹要記住:“只要笑着過每一天,以後還會更幸福!”
首屆相聲班學子的表演令人驚喜,四年間兼具曲藝“説學逗唱”與話劇“聲&形表”的系統訓練,讓他們擅長拿捏喜劇節奏,你來我往之間既透着曲藝演員的嘴皮子功夫,又飽含話劇表演的情感濃度;再加上三弦接地氣的動人旋律,以及各種曲藝形式巧妙融合,生動勾勒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整場演出,劇場內笑聲與掌聲此起彼伏。尤其是“官迷”五民出場,句句都是包袱,引發全場爆笑。而當劇情推進到四民病逝、母親失憶的段落,則讓不少觀眾“笑着笑着就哭了”,正契合了馮鞏追求的“含淚的笑”的藝術境界。
■ 曲藝劇要如何發展?
該劇贏得觀眾喜愛同時,也得到戲劇界和曲藝界專業人士認可,認為作品以曲藝與話劇無縫融合的創新形式,扎根老北京胡同的煙火日常;借張大民“貧嘴”背後的樂觀韌性,剖開普通家庭的柴米悲歡;以樸素的敘事,道透“幸福藏在煙火裏”的生活本質,成為一部笑中帶淚的平民史詩。
這種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平凡人生的創作,恰是“人民的藝術”的核心要義。正如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所言,曲藝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上演承載着曲藝高等教育創新探索的意義,也為探索民族性表演藝術風格提供了契機。
該劇首輪演出的熱烈反響,使這部作品有望走出校園,走向更廣闊的舞&,將更多歡笑與感動帶給更廣泛的觀眾,展現曲藝藝術講述中國百姓故事的煥新活力。記者 王潤 文 攝影 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