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們的河山》以從容不迫的敘事筆調,拉開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電視劇作品展播的序幕。該劇並未局限於炮火轟鳴的戰爭場面,而是將鏡頭深入山東崮城的街巷,在煎餅大蔥的煙火氣息與減租減息的算盤聲中,生動詮釋“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深刻主題。作品讓英雄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扎根於生活肌理、躍動於百姓日常的鮮活形象,從而將宏大的歷史敘事真正落實到普通人的生命經驗之中。
電視劇聚焦1937年的沂蒙山區,講述了青年黨員莊埼風臨危受命、返回家鄉探索發動群眾、凝聚抗日力量的故事。通過組織農救會、建立基層武裝,他在一次次挫折與考驗中不斷成長,最終歷練成優秀的抗日先鋒。莊埼風的形象生動立體:初登場時仍帶書生氣,被捕後深陷敵人“特殊待遇”背後的陰謀困局。然而,正是在歷史洪流的推動下,他逐漸褪去文弱外衣,於血與火之中成長為真正的戰士。
從智勸呂家寨出兵救援大王莊,到組織農救會推行減租減息;從策劃“偷爹行動”營救愛國縣長,到發展壯大抗日根據地,莊埼風的領導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困境中逐漸磨礪出來的。當他慷慨動員村民抗日卻無人響應時,母親一句“他們連飯都吃不飽”的提醒讓他頓悟群眾工作的根本;當奇襲偽軍據點成功但仍有傷亡時,八路軍幹部邱家盛“支部建在連上”的教誨讓他懂得了人民軍隊的本質。莊埼風的智慧體現在化解兩村世仇的談判中,他的脆弱暴露於鄉親被害後的悲憤裏。正是在這種扎根鄉土的敘事中,英雄被賦予人性的溫度。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光環,而是一個在困境中摸索、在挫折中成長、在使命中淬煉的血肉之軀。通過這一人物的成長軌跡,《我們的河山》展現了平民英雄的真實質感。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戰史詩由全體中華兒女共同譜寫。
《我們的河山》以敵後戰場為主要敘事空間,雖鮮有恢宏的戰場奇觀,卻深刻呈現了共産黨員與人民群眾在戰火中練就的堅忍品格與鬥爭智慧。劇中,共産黨員莊埼風幫助村民渡過“春荒”,卻因觸犯大戶利益而遭夜襲,身負重傷。面對憤而起事的村民,他強忍傷痛竭力勸阻,強調“農救會是抗日組織,不能打內戰”,並以務實的過渡方案巧妙化解一觸即發的衝突。莊埼風的克制絕非退縮,而是在極端複雜的環境中堅守信念、維護團結的理性抉擇。同樣令人動容的,是廣大抗日志士的奉獻和成長:張治平毅然潛伏敵營,忍辱負重,在刀尖之上行走;王彧變賣祖産,為挺進支隊購置槍支彈藥;劉竹梅從縣長千金成長為優秀的八路軍女幹部,打破封建枷鎖,發動婦女力量,與莊埼風並肩經受抗戰風雨的洗禮……與這些故事相呼應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斷覺醒和英勇付出:符花毅然跳崖引開日軍,以生命守護家鄉;民兵鎖柱將炸藥綁在身上與敵軍坦克同歸於盡,至死仍帶着未能穿上八路軍軍裝的遺憾……這些個體的犧牲與抉擇,如涓流匯海,最終凝聚成“這片河山是我們的”的共同信念。
當塵埃落定,鏡頭緩緩掠過新苗破土的田野——這既是生機的復蘇,更是生命的宣言。侵略者可以摧毀村莊,卻摧不垮人與土地之間血脈相連的共生關係,斬不斷軍民同心、生死與共的深厚情誼,更磨滅不了億萬同胞保衛家園、同仇敵愾的赤子之心。《我們的河山》挖掘並展現了深深融入沂蒙大地人間煙火中的紅色基因,讓抗戰歷史在春耕秋收的節律之中,煥發出永恒而嶄新的生命力。
(作者:李智、李若卉,分別係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