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 邵曉艷
又是一年暑假檔,上海出品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2年前的此時席捲中國電影院的情景歷歷在目——有學子在影院吟誦李白詩句競折腰,有觀眾看完該片後去西安、商丘踐行詩人之路。一部電視劇《繁花》又讓大江南北觀眾熱衷學習上海話,看著改革開放的歷史波瀾洗禮了主人公,感受人與時代的同頻共振。光,是影之始。追光前行的上海影視人、上海文藝工作者,為觀眾與時代創造的“共同選擇”,體現在“五個一工程”獎的豐碩成果上。
去年12月揭曉的第十七屆“五個一工程”獎獲獎名單中——雜技劇《天山雪》;電影《長安三萬里》《萬里歸途》《人生大事》;電視劇《繁花》《三體》《城中之城》;網絡文藝《中國奇譚》;廣播劇《赫哲人的“伊瑪堪”》;歌曲《新路》以及理論文章《論“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作為上海出品的精品力作,榮登其中。這一屆“五個一工程”獎,上海獲獎數量創歷史新高,傳統門類繼續鞏固領先地位,新增門類成績突出,上海市委宣傳部再獲組織工作獎。創辦於1992年的“五個一工程”獎,是引領精神文化創作、促進文化強國建設的示範工程,是全國各地文藝精品創作生産綜合實力的精華體現,是精神引領和審美 啟發的風向標。
2024年3月,《上海市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行動方案》印發,上海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方向有了更明確的聚焦。上海的文藝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緊扣時代脈搏,在守正創新中,賡續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還獲得了第20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第3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優秀影片”、第3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金鶴獎“最佳動畫片”等多個重量級獎項……該片製作方追光動畫,以《長安三萬里》原班人馬,即將於7月12日推出“12年來投入最大的新作”《聊齋:蘭若寺》——以一條主線串聯起《嶗山道士》《蓮花公主》《聶小倩》《畫皮》《魯公女》等經典篇章,在國産動畫史上首次嘗試以故事集的方式呈現《聊齋志異》,六位導演為六個篇章分別創作了獨特多元的美學風格。
如果説傳統文化的當代審美表達,讓觀眾感受文化自信、明晰“何以中國”,那麼抓取人間煙火、溫暖現實生活的作品,則給予觀眾切膚的關懷。電視劇《繁花》就勝在於此——它那麼藝術,又那麼真實。電視劇版站在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説版之上,從改革開放的波瀾起伏中,精選了典型人物,讓上海乃至全國觀眾感受到身邊就有這樣闖勁十足、魅力十足的“角色”——這是阿寶、汪小姐、玲子和李李的故事,也是你我他的流金歲月,分分秒秒都“人間值得”。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剛落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和電視節,再度印證了上海的“電影之城”地位。去年,上海出品影片上映42部,票房達71.3億元,佔全國國産電影票房的五分之一,其中13部票房過億,佔全國過億國産片的四分之一。高質量、多類型、好口碑的“上海出品”,已成為全國電影市場的重要引擎。
光影,也是舞&藝術的聚焦點。雜技劇《天山雪》是上海雜技團繼獨創“雜技劇”這一形式,在《戰上海》之後推出的第二部作品。以援疆故事為背景的《天山雪》,繼續探索“敘事必須為技巧發揮提供空間,而技巧必須有機地為敘事服務”的核心思想。在該劇創作過程中還培養了一批來自新疆的雜技演員。該劇九易其稿,最終濃縮成一台100多分鐘、21個新創節目的大型雜技劇。該劇自2023年於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之後,開啟各地巡演,僅線上觀看人次就接近200萬人……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的文藝佳作,就是精神文明的碩果。這些佳作,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裏就能感受到光影流動於城市文化之中,星辰大海起伏於時代奔流之中……(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