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家國內公司合力托舉“全村的希望” 《哪吒2》背後的中國動畫人才,路在何方-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19 09:10:45
來源:文匯報

138家國內公司合力托舉“全村的希望” 《哪吒2》背後的中國動畫人才,路在何方

字體:

截至2月18日,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全球票房突破123.19億元,超過《頭腦特工隊2》,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進入全球票房榜前8。

據網絡&&數據,截至2月18日,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全球票房突破123.19億元,超過《頭腦特工隊2》,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進入全球票房榜前8。

“大片啊!故事情節很完整,包袱很多很有趣。”日前,華人觀眾虎睿(化名)在美國洛杉磯看完《哪吒2》感慨,“以前在中國看美國大片,現在在美國看中國大片,很自豪。”

《哪吒2》票房一路高歌猛進,源於國內138家動畫公司、4000多位從業人員的合力托舉,中國動畫人用堅持不懈的“死磕”精神造就了《哪吒2》的傳奇。然而,對比國外,一部動畫電影只有寥寥幾家合作方,為什麼我們需招攬近140家動畫公司、耗時5年才能完成?

《哪吒2》製作難度,前所未有

太陽之下,並無新事。“難做的事都是人做出來的。”《哪吒2》導演、編劇餃子説。

“我們做分鏡,只要想做,可以一直做下去。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百完美,我們要做的就是無限趨近完美。”《哪吒2》出品方之一成都可可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簡稱可可豆)特效高級藝術家陳明超坦言,“這個東西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只有電影上映的一天。”

相較於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1》),《哪吒2》的角色數量是前作的3倍,特效鏡頭近2000個,妖族和仙界對戰有2億人……

“就我所知,沒有哪個項目達到《哪吒2》這樣的製作標準。”可可豆視效開發鄧春喜,人稱“老鄧”,從業十多年,潛心研究動畫技術,特效、燈光、渲染、後期、合成全都掌握的全能型選手,面對妖族和仙界對戰2億人的“洪流對撞”使出了渾身解數,“沒做的時候,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做下去才知道”。

“妖族一堆人和仙界一堆人,我們希望做成像洪流一樣對撞的效果,有浪花衝擊。而撞開以後,妖族和仙界兩方勢力又要像人類行為一樣重新聚合在一起。”鄧春喜説,我們模擬流體動態做二次集結,計算機計算量太大、內存不夠,“我一個人就配了6&&腦”。

“洪流對撞的效果,其實是我最初的作品《打,打個大西瓜》就希望呈現的。”餃子説,“不過,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這次,《哪吒2》做出來了。”

可可豆執行製片劉潘介紹,僅“洪流對撞”視效就花了一年半。動畫團隊運用粒子系統模擬動態,再將粒子替換成角色。每個角色還不一樣,有搖旗吶喊的,有揮舞小刀往前衝的……一個角色是4個像素格,2億人相當於8億個像素格在同時動。

《哪吒2》製作難度空前,還體現在鐵鏈上。困於海底的妖族通過虛空裂口圍困陳塘關,一個裂口就有一組鐵鏈。

“妖族千軍萬馬,那麼多角色被鐵鏈禁錮。角色還要運動、打鬥,鐵鏈難免會交織在一起。”劉潘解釋,為了更好呈現鐵鏈亂中有序的美感,批量複製鐵鏈不現實,製作團隊硬着頭皮,先畫點,再連點成線變成鐵鏈,並根據景別差異,調整鐵鏈粗細大小。根據導演要求,動態的鐵鏈還需呈現非物理的視效,像頭髮絲一樣飄逸靈動。

極致呈現非物理視效的,還有哪吒“剔骨削肉”的情節。可可豆視效開發羅韜介紹,哪吒中了穿心咒,穿心咒怎麼個痛法?最開始的創意來源於防盜玻璃,刺和刺之間加入光線的折射、反射,模擬玻璃發光,血肉之軀怎麼裂開?不知道。

特效團隊一開始做出來的效果就是正常的“撕”,衣服布料和藕塊撕碎了,符合力學,但不夠美。最後,在美術、動畫、特效、材質等人員的通力配合下,動畫師用魚線纏繞手臂,模擬穿心咒“撕心裂肺的痛”,“剔骨削肉”猶如鋼水、岩漿迸發的流體效果,並加上了煙霧拖尾。哪吒全身600個藕塊,每一塊都在電腦上單獨切割,切割之後再用動畫的形式,按照鏡頭節奏一塊塊拼回去,每一塊還得沿着軌道調整。“600塊,完全依靠手動設置關鍵幀(一幀為1/24秒),外加特效輔助,一點兒也偷不了懶。”聯合視效總監石超群説。

都説,不懂分鏡的動畫師不是好的動作指導。可可豆動作指導蘇沂非常喜歡做分鏡,“從無到有,很有成就感”,也愛好設計影片打鬥動作。《哪吒2》一半時長都在打鬥,怎麼打既符合人設,又標新立異?哪吒是武術散打鬼腳七+巴西戰舞,敖丙是太極+咏春,而敖順和敖丙打架,一個用刀一個用錘,手上有兵器,發揮空間有限。吃飯也想,走路也想,怎麼想都沒有靈感……蘇沂和同事找來幾把塑料玩具刀模擬,最終,叔侄對戰,貼身肉搏最合適。

“賭上動畫人的魂”“不想讓自己遺憾”“讓更多人回來”……回望來時路,餃子總結中國動畫人的心聲,希望通過《哪吒2》點燃整個行業,“你必須和這個世界去碰撞”。

“連動手畫畫都畫不好,怎麼做好動畫”

走過近百年的中國動畫電影,歷經幾起幾落。上世紀40年代,中國首部、世界第四部動畫長片電影《鐵扇公主》在上海上映,一鳴驚人。六七十年代,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為代表的中國動畫電影,大放異彩。近10年,中國動畫電影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哪吒1》等精品力作頻出,讓中國動畫人看見了蓬勃興起的曙光。

《哪吒2》聯合動畫導演戈弋,5年前也參與了《哪吒1》的製作。“你仔細去看,《哪吒1》人物臉上是光溜溜的。而到了《哪吒2》,人物臉上連毫毛都看得見,可謂纖毫畢現。這就是技術差異。”

影片中,哪吒到玉虛宮寶庫取琼漿玉液的情節雖然只有短短3秒鐘,但上海紅鯉動畫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製作。“片中不僅呈現了浩瀚壯闊的星雲圖景,而且每一條魚都像星辰一樣游弋。最初的想法是,虛幻空間的寶庫不能像個倉庫。後來,做了浩瀚星辰又加上青龍白虎鎮守作為背景襯托,輔以3D透視效果,增加美感。”同時,找來上百條不同的魚作為模型,計算機隨機生成盈千累萬條魚,用粒子系統展現魚群游動,帶給觀眾海中潛水的酣暢淋漓之感。

“全國130多家公司合力托舉《哪吒2》,成為全村人的希望,很浪漫。”戈弋審慎地説,而這恰恰反映出,我國動畫行業優質人才匱乏。參與製作的130多家公司中,員工在20人以下的有59家,幾近一半。“我們也想找大公司,少些分包環節,但找不到。”

1979年生於上海的戈弋,從小就喜歡畫畫,家裏只要是塊白墻都會被他用畫填滿。商科畢業,就職於外貿公司,他無意間看到動畫工作室社招廣告,抱着去工作室畫漫畫的想法,就此踏入動畫行業。結識了《姜子牙》導演李煒後,他在動畫電影製作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70後、80後動畫師,都經歷過手繪動畫、二維動畫,再到三維動畫、實驗動畫的全過程。”反觀當下,動畫專業畢業的科班生,在學校只學過一些基礎的動畫軟體。“連動手畫畫都畫不好,怎麼做好動畫?”

在戈弋看來,動畫電影作為成熟的工業體系,流水線上各個環節都需要優秀人才,而不是簡單掌握幾個動畫軟體的快消人才。比如,做原創動畫的,至少有點美學認知。就像演員,除了聲&形表等基本功,得略通文墨吧,不然,怎麼理解、傳遞導演想表達的意思。

“在成都駐場一年,我和餃子導演經常畫來畫去。他把他想表達的畫出來,我再按照我的理解畫一遍給他看,碰撞出不少火花。”戈弋分析,學藝術的學生多是奔着導演、編劇等熱門專業去的,“將軍”固然符合社會需要,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成為“將軍”,動畫行業更需要高素質的“士兵”。高校院所沒有技術功底過硬的老師,如何培養大量合格的動畫師?“我現任上海紅鯉動畫的導演,製作團隊150人左右,很多動畫高手都是在項目實踐中鍛煉出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就投身動畫行業的資深製作人董劍萍告訴記者,她的公司承接國外動畫項目為主。“我國少有像迪士尼動畫那樣的頭部企業持續性開發項目,儲備大量人才,並投入鉅額資金做研發。不同於游戲産業密集度高、回報周期短,動畫電影項目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不可預測,很難吸引大資金並組建大型團隊持續性産出,因此,多數公司選擇協作型的製作模式。近年來,經過海外代工項目的磨練和大量原創項目開發,國內已經累積一定數量的優質動畫人才。伴隨着AI技術和信息開源的不斷普及,相信,未來國內掌握動畫技術的複合型人才也會越來越多,工業模式也會越來越成熟。”

石超群為了《哪吒2》在成都駐場兩年,臨別時,收到可可豆執行製片楊洋的賀卡,上書:“那就祝我們爬不同的山,還能回到同一條路上。”這大概是中國動畫“匠人”的初心——群策群力,推動中國動畫電影向光而行。

“淘汰落後産能”、裁撤“螺絲釘”

“時至今日,中國動畫人才培養一大致命問題是學校專業設置過量。”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副教授石俊一針見血地指出。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國約有140所高等院校設有動畫專業,加上高職等大概有200個動畫專業班。在學校裏,學生更多停留在“術”的層面,學習三維動畫軟體、CG特效軟體等等。

從源頭看,高考招生,美術功底紮實、成績好的學生傾向於中央美院油畫、設計專業,或者同濟大學建築專業,想進入藝術院校也會優先考慮清華美院(前身是中央工藝美院)、北京電影學院裏的美術專業、電影專業。長期以來,動畫專業被視為“打醬油”的末選。石俊透露,有些民辦學校每屆招生三五百人,動畫專業專職老師卻是個位數,能教出好學生嗎?

吉林藝術學院動漫學院副院長邵兵也&&,有動畫從業經驗的高校教師較少,導致學校授課與行業要求差距較大,畢業生難以適配持續更新的行業發展需求。尤其,動畫前期規劃和創作人才,如編劇、導演、造型、美術設計等十分緊缺,人才儲備薄弱,而從事中後期製作環節的人員,又相對較多。

“大批動畫專業畢業生涌入市場,量多質不高,接歐美、日韓動畫代工,能掙到錢嗎?能。夠投入技術研發嗎?不夠。代工,只是我們的動畫公司把別國的産業塔基學過來了,但塔尖上的核心技術,人家不會給你。”石俊自問自答,這些做代工的動畫師好比“流水線上的産業工人”,未來怎麼辦?跨界驅動融合是個好的發展方向,讓他們轉型去做游戲、去做教育。與此同時,AI和大模型迭代升級,以及中國用人成本的日益提高,自然而然會裁撤掉動畫行業內大量低效率人才,留下高質量的“匠人”。

教育方面,培養“掌舵型”的動畫人才,不可能一蹴而就。參照其他行業的孵化模式,産學研一體化,或可為核心人才、頂尖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創作環境和創新賽道。“先選好苗子,動畫電影從5分鐘、10分鐘、15分鐘開拍,做好了短片,再着手長片。”石俊説,《哪吒2》的出現並不會逆轉未來中國動畫不斷淘汰“流水線上螺絲釘”的現實走向,但它無疑是激發動畫行業向上提升的“強心針”,提高了整個動畫行業的技術門檻,引領動畫師們從産業階層向創作階層跨越,甚至邁入引領階層,畢竟“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邵兵建議,我國動畫人才需將先進技術與藝術創意深度結合,如:掌握數字游戲引擎渲染技術、數字AI、虛擬現實、實時渲染等,創作出更具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的動畫作品。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人文經濟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師生創作的龍門石窟虛擬現實作品,就很好體現了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吉林藝術學院動漫學院的師生參與動畫游戲作品也獲得多次大獎和業界好評。同時,動畫要與游戲、影視、教育等多領域融合,培養更多具備跨領域知識、掌握多技能的複合型人才;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現代審美和敘事方式,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原創作品,提升中國動畫的國際影響力。

餃子説:“故事、劇本、角色等內容是中國動畫電影走向世界的核心。”正如《哪吒2》結尾對白:“莫非你還想改變這世界?”“我想試試。”

惟願《哪吒2》一石激起千層浪,大浪淘沙,帶動中國動畫人才去蕪存菁。(文匯報記者 付鑫鑫)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