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光互補繪就振興畫卷——國家電投中電大別山新能源基地為老區送“陽光收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2 16:09:41
來源:新華網

農光互補繪就振興畫卷——國家電投中電大別山新能源基地為老區送“陽光收益”

字體:

在大別山革命老區湖北省麻城市的丘陵間,一片片綿延的“藍色光伏海洋”下,蔓荊子、小麥等作物長勢喜人。國家電投中國電力中電大別山多能互補百萬千瓦新能源基地,以“板上發電、板下耕種”的農光互補模式,既輸送着綠色電能,又讓閒置土地“生金”,為老區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作為華中地區首個500千伏電壓等級接入的多能互補大型示範項目,中電大別山自啟動項目建設以來便堅守“光伏不擠農地、發電兼顧民生”的理念,創新“2×7半串設計”優化邊角地塊利用,節省土地近6000畝。工程團隊通過數十次方案修改與專家論證,確定前後排光伏陣列7.5米間距、樁間距4米的設計,高壓交流電纜直埋1米以下、直流電纜橋架敷設距地面3米以上的方案,保障農機通行和深耕作業安全,實現光伏發電與農耕作業的和諧共生。

科技賦能讓農光融合更具實效。項目初期,團隊通過無人機航拍與地面實測結合,建立精準光資源數據庫,優化組件傾角與支架形式,讓發電效率持續領跑湖北省。截至目前,基地利用小時數較可研設計值高出50小時,2024年發電量達9.6億千瓦時,利潤超億元,2025年前三個季度已發電7.06億千瓦時。在農業生産端,團隊聘請農資公司專業隊伍對光伏場站丘陵砂礫地實施土壤改良,累計施用有機肥800立方米,改良土壤600畝,讓昔日砂礫地變身“豐産田”。

立足惠農讓土地生金惠及民生。基地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村集體合作社參與種植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我們通過村集體合作社參與種植,在家門口就能增收。”項目所在地大廟崗村村民的話語裏滿是喜悅。如今,基地已規模化種植蔓荊子、小麥等適生作物9700畝,佔總用地的79%,實現土地高效複合利用。為進一步提升效益,基地正探索“板間套種”模式,計劃在光伏陣列東西側種高稈玉米,南北側配矮生豆類,最大化利用光照差異提升産出。更令人期待的是,AI病蟲害識別系統和無人采收機即將入駐,讓光伏板下的現代農業插上數字化翅膀。

從“丘陵閒地”到“光伏糧倉”,中電大別山新能源基地以農光互補為紐帶,將綠色發電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連。這片“藍色海洋”不僅輸送着清潔電能,更承載着老區群眾的致富希望,繪就出一幅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糾錯】 【責任編輯:石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