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當第一批設計人員踏上武漢青山區的農田時,他們帶來的是繪圖板、計算尺,以及一個鋼鐵強國的夢想。
2025年,立足新發展階段,中冶南方深入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業務足跡遍佈全球40多個國家,在鋼鐵工業、能源環保等領域,推動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方案和中國裝備走向世界。
70年間,從長江之濱的艱苦創業,到融入全球發展大局的勇毅前行,中冶南方始終肩負着黨和國家賦予的央企責任使命。

圖為中冶南方總部園區
初心如一 使命如鋼
走進中冶南方企業展廳,金屬鍛造的使命宣言熠熠生輝——“為鋼鐵工業進步、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作出卓越的技術貢獻”。 這是一代代中冶南方人在黨的指引下,樸素而堅定的初心,歷久彌新、薪火相傳。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缺鋼少鐵” 是制約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最緊迫難題。響應黨和國家大力發展鋼鐵工業的號召,1955年,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簡稱武漢院)應運而生,承擔起建設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鋼鐵工業基地——武鋼的重任。

圖為武鋼1號高爐投産慶典
藍圖繪就,使命在肩。為確保一號高爐如期出鐵,武漢院的設計團隊同步進行繪圖、計算、協調、審核等環節,全力與時間賽跑。他們晝夜奮戰,將複雜公式錶格化以提升效率,並依據施工緩急動態調整設計,圓滿地完成了設計任務。1958年9月13日,火紅的鐵水從武鋼一號高爐噴流而出。“為國鑄鋼”的使命感,從此深植於企業的基因之中。
上世紀七十年代,為突破我國鋼鐵工業“薄板依賴進口”的困境,國家決定啟動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引進設備價值高達6億美元,武漢院受命牽頭技術引進。在資料匱乏、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技術專家們全力學習消化各類資料,深入調研、實地考察,確保在談判中不落下風,最終圓滿完成國家交付的任務。在引進、消化、吸收中,這一工程奠定武漢院在冷軋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從此,我國徹底告別了薄板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鋼鐵工業走向現代化。
上世紀九十年代,武漢院相繼參與寶鋼、首鋼、鞍鋼、沙鋼、馬鋼、太鋼等國內大型鋼鐵基地的規劃與建設,承擔近百家鋼鐵企業的新建或改擴建設計,為我國進入世界鋼鐵大國行列做出重大貢獻。
從武鋼到寶鋼,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企業的名稱、體制在變,但“為國鑄鋼”的初心始終未改。這份恒固的初心,如同定盤星,讓中冶南方在70年的風雲變幻中從未偏離航向。
銳意革新 變中守恒
進入新世紀,中國市場經濟浪潮奔涌,武漢院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以“變中守恒”的智慧,開啟一場觸及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
2004年,順應黨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決策部署,中冶南方改製成立,從傳統設計院邁向現代企業。按照“主輔分離、精幹主體”的原則,武漢院採取分立方式,由中冶集團、武鋼集團、鞍鋼新軋鋼、青山國資等共同出資,組建中冶南方,公司面貌煥然一新。改制建立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體制、機制和管理結構向靈活高效轉型,充分調動了骨幹員工積極性,為後續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現代企業制度不僅反映在對企業的治理上,更反映在對項目的管控上。企業改制的同時,業務模式轉型也在深入推進。
2002年,漣鋼2200立方米高爐總承包項目招標,這是國內首個採用市場化招標的大型系統工程總承包項目。面對可能存在的項目管理和未知風險,業內鮮有企業敢於接手。中冶南方組建專班反復論證,毅然決定做首家“吃螃蟹”的企業。項目團隊以精細化管控破局,將高爐分解為數十個子系統,逐項優化設備與材料成本,設計、採購、施工無縫銜接,最終僅用18個月便建成投産,創造國內外同類高爐佔地最少、投資最省、工期最短的記錄,冶金建設行業總承包的新模式從此蔚然成風。這一成功實踐,彰顯了中冶南方在市場化改革中的魄力與智慧。
“變”,絕非盲目跟風,而是基於對行業趨勢的深刻洞察與企業使命的清醒認知。無論是改制轉型還是模式創新,其核心始終是“以變促恒”“變中守恒”——通過主動求變,鞏固並延續在技術、責任與戰略上的根基,確保企業歷經市場的砥礪、風雨的洗禮,始終立於時代潮頭。
多元發展 穩紮穩打
在堅守核心業務的同時,中冶南方還穩步推進從工程設計向技術裝備研發、從單一冶金向多元領域的戰略轉型。2007年,中冶南方總部遷入“現代、簡潔、內斂、生態”的花園式新園區,不僅為引進高端人才、打造企業品牌創造了優良條件,也為多元業務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廣闊&&,由內而外煥發出科技型企業的蓬勃活力。
公司成立冷軋設備成套事業部,持續投入研發,建成國內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冷軋系統工程——鞍鋼冷軋2號生産線,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立熱軋事業部,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在熱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建立研發基地,布局熱工、自動化裝備製造,開展炭磚研發;相繼成立研究院等機構,逐步構建覆蓋全流程的研發體系。
中冶南方將數十年來在鋼鐵領域積累的系統工程能力,拓展至城市建設、能源環保等更廣闊領域。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冶南方作為國內首批企業支援深圳建設,承擔深圳市整體規劃及主城區多個道路、公路、橋隧設計,成為黨領導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之一。此後數年間,中冶南方陸續參與了武漢八一路延長線、光谷大道、湖南桃花源大橋、高新大道等市政工程,整合海綿城市、風景園林、市政路橋、綜合管廊等多領域技術,打磨出“綜合設計”模式,實現“整體規劃、協同設計、一次建設”,構建起海綿城市全過程標準體系。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環保形勢日益嚴峻,中冶南方延伸發展能源環保業務,布局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污水污泥處理、固廢處理、廢氣治理、環境修復五大業務板塊,成為第一批進入土壤修復行業的領軍企業,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城市生活垃圾發電廠、國內焦化行業煙氣治理首批投産的行業標杆工程……一項項成績,讓中冶南方在環保市場上邁入行業前列。
2016年,中冶南方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又一次大刀闊斧作出戰略調整,明確鋼鐵、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保三大主業發展定位,全面構建起“3+N”多元業務發展體系,打造出現代化集團化管理架構。
潛力再一次被激活。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保業務當年一舉拿下約60億元的新簽合同,較往年翻了一番。三大主業齊發力,2018年,中冶南方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如今已邁上兩百億元&階,穩居全國勘察設計企業前十強,實現跨越式增長。
堅持長期主義,中冶南方在産業布局中穩紮穩打,既不盲目追逐市場熱點,又在風險管控範圍內開展有益探索,形成了體系完善、資産優良的發展基礎,這種在變化中堅守核心業務、在創新中保持戰略定力的發展理念,成為中冶南方持續成長的重要支撐。

圖為高新大道
技術領先 創新不止
伴隨着武鋼的成長,武漢院逐步邁向更廣闊的舞&,足跡遍及寶鋼、首鋼、鞍鋼等全國各大鋼鐵基地,在與共和國鋼鐵工業一同成長壯大的同時,奠定了自身在鋼鐵工程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為新中國早期工業體系建設貢獻了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回顧中冶南方的發展史,變革與創新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正如公司所倡導的“創新成為習慣”,這種理念已深深融入每一位員工的日常,成為驅動企業前行的核心動力。70年來,中冶南方緊扣科技自立自強時代命題,把創新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將科技創新從“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持續引領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圖為新餘鋼鐵智能環保綜合料場
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中冶南方以自主研發的工業互聯網&&WISDRI DiPlant為基座,將數字技術深度植入鋼鐵生産全流程。其打造的全球首個數智孿生料場,實現了原料入庫、混配、盤庫的全流程自動化和無人化;“智慧高爐”解決方案成功破解了高爐“黑箱”難題,讓“經驗煉鐵”變“智慧煉鐵”。從智慧燒結到煉鋼一體化管控&&,再到冷軋數字工廠,中冶南方已實現鋼鐵生産全流程的智能化技術落地,成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探索者與踐行者。
重塑低碳循環的産業生態,中冶南方研發的全球首套超臨界煤氣發電機組投入運行,技術指標創下多項世界紀錄,中冶南方在煤氣發電領域市場份額超過70%,承建的煤氣發電總裝機容量超過一個三峽工程。在混酸廢液再生領域,中冶南方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圖為深圳市寶安區老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
創新力就是産品力、市場力。依託自有的裝備産品製造基地,中冶南方打造了世界最高拉速連鑄機、世界一流水平高爐炭磚等“單項冠軍”産品;自主研發製造的綠色智能型冶金工業爐,市場佔有率居全球前三;自主研發製造的變頻器産品,是鋼鐵行業高端變頻器第一國産品牌。
在“一帶一路”沿線,中冶南方承接並實施了印尼德信、越南和發榕桔等多個大型鋼鐵基地的總體規劃及建設,建設了世界最大不銹鋼連續生産機組、塞爾維亞第一座蓄熱式加熱爐。以領先的技術實力和卓越的工程管理能力,中冶南方成功推動了一系列大型工程與高端技術裝備走向世界,不僅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更以可靠的品質和出色的服務贏得了全球客戶的廣泛信賴與高度認可。
支撐創新的,是“以奮鬥者為本”的文化土壤。近年來,中冶南方堅持科技與人才“雙輪驅動”戰略,依託“千萬元引才基金”,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加盟,在4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的領銜下,建立起數千人的工程技術團隊,搭建起國家級、省市級科技創新&&27個,收穫5000余項專利成果。尊重人才、鼓勵探索,創新不再是少數人的職責,而是全體員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創新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迭代更新,更是企業文化對創新行為的持續滋養與激勵。它讓創新從偶然變為必然,從被動化為主動,最終成為企業最鮮明的氣質和最核心的競爭力。
70年砥礪前行,中冶南方走出了一條矢志創新的奮進之路。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到堅定不移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中冶南方始終將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掌握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心工藝與技術裝備。面向國家戰略與産業需求,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強化科技創新,實現了從技術追隨者到並跑者、乃至部分領域領跑者的重大跨越,成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冶南方正以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為翼,在更為廣闊的空間裏,堅定成為“國家責任的踐行者、技術進步的引領者、産業創新的驅動者、美好生活的創建者”,將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答卷,繼續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