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北京中國石油大廈,一幅跨越75年的影像長卷緩緩鋪開:從“鐵人”王進喜跳進泥漿池,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揭牌成立,再到深地塔科1井打成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二百餘幅珍貴照片,把觀眾帶入一條從“貧油”國逆襲為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時空隧道。
在同日召開的中國石油成立75周年座談會上,中國石油集團黨組成員、老領導、老同志代表、“兩院”代表、勞模代表、先進代表等共同回顧中國石油成立75年來走過的奮進歷程。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75年前的今天,中國石油正式成立,翻開了新中國石油工業嶄新的一頁。”
75年前,我國石油工業正式從分散走向集中,石油人肩負起為新中國工業“輸血”的歷史使命;現如今,中國石油成功躋身中國企業500強排名前二,連續15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前6位,在國際化工公司排名提升至2024年的第4位,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石油工業發展道路,寫就了一部與國同行、為民賦能、向新而行的壯麗史詩。
回望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全國原油年産量僅12萬噸,對“工業血液”石油的需求尤為迫切。1950年,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管理機構——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成立,形成了全國天然石油統一管理的規範格局。
為國找油,成為一代代石油人最堅定的使命。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人,在極端艱苦條件下,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先後發現了克拉瑪依、大慶、遼河等一批大油田,煉油與化工等業務也進入蓬勃發展階段。1978年,全國原油産量突破1億噸大關,中國一舉躋身世界第八大産油國,穩穩撐起了共和國的經濟大廈。
改革開放為中國石油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從早期海洋石油的對外合作,到1993年率先“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一批批中國石油人遠赴他國,寫下了同世界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進入新時代,中國石油的保供能力持續攀升,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堅實“頂梁柱”。油氣業務形成“三個1億噸”格局並持續鞏固,國內油氣産量分別佔全國的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廣東石化、塔裏木和長慶乙烷制乙烯等一批標誌性煉化項目建成投産,乙烯産能歷史性突破1000萬噸/年,煉油能力保持全球第2;建成覆蓋全球的五大油氣合作區、四大跨國油氣運輸通道和三大國際油氣運營中心,成為我國最大的跨國經營企業。
面對全球能源革命和“雙碳”目標,中國石油果斷躍入綠色轉型大潮,全力構建多能互補、清潔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在松嫩平原,中國石油的風光發電機組與採油機並肩矗立;在東部沿海,集加油、加氫、充電於一體的綜合能源站正成為新風景……中國石油的新能源開發利用能力已佔公司國內能源供應比例的7%,綠氫、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地熱等技術走在行業前沿,並開始瞄準可控核聚變技術,着力打造繼傳統油氣之後的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科技自立自強始終是中國石油的硬核底氣。從打破“陸相貧油”論的地質理論突破,到如今“兩寬一高”技術引領全球物探革命……中國石油圍繞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新材料新産品開發等領域深挖技術潛能、突破瓶頸制約,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創造“中國標準”“中國紀錄”。
與此同時,一場數字化、智能化革命正如火如荼展開。擁有3000億參數的“崑崙大模型”如同“行業大腦”,首套國産工業級油氣藏數值模擬軟體HiSim守護安全生産,不斷重塑能源行業的未來圖景。
中國石油3000億參數崑崙大模型成果發布會現場
中國石油始終是黨的中國石油、國家的中國石油、人民的中國石油。在能源保供、鄉村振興的一線,中國石油的足跡始終印在黨和國家、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北京冬奧會等國際盛事中,中國石油團隊以“中國速度”和“中國服務”贏得了世界讚譽,生動詮釋了大國央企的使命擔當。
七十五載櫛風沐雨,新征程上再譜華章。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石油將繼續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使命,將這條與國家同頻、與人民同行的報國之路繼續延伸,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