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地質師李國欣:“十四五”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取得顯著成效 自主保障油氣安全能力不斷提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1 14:38:56
來源:中國電力報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地質師李國欣:“十四五”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取得顯著成效 自主保障油氣安全能力不斷提升

字體:

  “十四五”期間,油氣行業深入學習領會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端牢能源飯碗的重要決策,在國家能源局統籌部署、各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各省區市支持推動、各油氣企業貫徹落實下,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積極應對地緣政治衝突、新冠疫情衝擊、國際油價大幅震蕩等外部環境影響,以及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對象愈加“低、深、小、散、非”等嚴峻挑戰,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推動我國油氣增儲上産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油氣上游投資、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産量當量三項關鍵指標均創歷史新高,油氣科技創新、上游體制改革與低碳轉型發展邁出堅實步伐,自主保障油氣安全能力顯著增強。

  油氣産量當量超4億噸,自主保障能力越築越牢

  “十四五”期間,我國油氣行業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加大勘探開發投入,以年均近3900億元的勘探開發投入,支撐了“10個億噸級大油田、19個千億方級大氣田”戰略發現,推動原油年産量重上2億噸並穩中有升,天然氣年産量將達2600億立方米左右,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形成了油氣儲産量新的增長高峰期。

  上游投資創歷史新高。“十四五”期間,預計全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約1.94萬億元,年均3870億元,較“十三五”增長48%,助力我國油氣行業成功穿越低油價周期,有效發揮了擴內需、穩預期、促增長、保安全的牽引支撐作用。

  探明儲量創歷史新高。“十四五”期間,預計全國累計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石油70億噸、天然氣7萬億立方米以上,分別較“十三五”增長約43%、40%;石油、天然氣技術可採儲量替換率分別保持在1.1、2.2以上,確保我國每年油氣新增探明技術可採儲量均超過採出量,為油氣上産夯實資源基礎。

  産量當量創歷史新高。2024年,我國油氣産量當量首次超過4億噸,連續8年保持千萬噸級快速增長勢頭。預計“十四五”末,我國石油産量有望超歷史峰值、天然氣産量將超過2億噸油當量,推動我國油氣産量當量站上4.2億噸的新高度,進一步鞏固“穩油增氣”發展態勢。

  油氣勘探開發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

  原油産量時隔六年重上2億噸。各大油氣企業持續加大新區效益建産、老區持續穩産和精細管理提産,預計“十四五”累計新建原油産能1.05億噸,克服原油産量每年自然遞減約2000萬噸的巨大挑戰,實現原油産量企穩回升,2022年重上2億噸,2025年有望創歷史新高(2.15億噸)。其中,海洋原油增産量佔全國70%以上。

  天然氣連續九年超百億方增長。在穩油增氣及低碳轉型戰略指引下,全國天然氣産量將連續九年超百億立方米增長,“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135億立方米,預計2025年産量可達2600億立方米,較“十三五”末增長35%。其中,非常規天然氣産量佔比由39.4%提升至43.1%,中國石油貢獻天然氣産量增量的54%。

  向“萬米深地”進軍,助力超深層油氣大發現。深地塔科1井在塔裏木盆地鑽達10910米,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人類首次在萬米深地發現油氣並點火成功。在塔裏木盆地高效探明富滿、順北兩個地質儲量規模超10億噸的超深層大油氣田,推動我國成為全球超深層(>6000米)油氣勘探開發引領者。

  向“千米深水”挺進,帶動海洋油氣大發展。在我國近海勘探發現渤中26-6、惠州19-6等五個億噸級油田,以及全球首個千億立方米級超深水超淺層大氣田——陵水36-1。渤海油田建成國內第一大原油生産基地,我國首個深水高壓氣田“深海一號”全面建成,帶動海洋油氣快速上産,産量當量有望達9000萬噸規模,較“十三五”末增長37%。

  向“納米孔隙”攻堅,支撐頁巖油大突破。在鄂爾多斯盆地發現地質儲量超10億噸級頁巖油大油田——慶城油田。新疆吉木薩爾、大慶古龍、勝利濟陽三大國家級陸相頁巖油示範區加快建設,長慶慶城主産區産量持續提升,預計2025年全國頁巖油産量可達780萬噸以上,較“十三五”末翻兩番,年均增速高達33%。

  向“百年油田”延拓,坐穩“壓艙石”地位。大慶、勝利等老油田深化精細勘探開發,強化大幅提高采收率技術攻關應用,穩産態勢持續向好。大慶油田歷經60餘年開發建設,目前仍保持3000萬噸規模穩産,累計産量已突破25.5億噸,創國內老油田開發歷史新紀錄;勝利油田持續保持2300萬噸以上效益發展。老油田持續穩産,發揮了“壓艙石”的穩定保障作用。

  向“四新領域”擴展,持續做大資源規模。在全球率先發現一種新類型非常規天然氣——煤岩氣,在鄂爾多斯、準噶爾、四川等盆地部署多口風險探井獲高産氣流,高效開發大吉煤岩氣田,預計2025年煤岩氣産量將達40億立方米,未來有望再造一個蘇裏格氣田,成為我國天然氣增儲上産的重要接替資源;在河套盆地快速探明巴彥油田,將建成200萬噸生産能力,取得新盆地重大進展;在塔裏木盆地崑崙山前、準噶爾盆地瑪北掩伏帶等新領域勘探獲重大突破;在地熱、鋰鉀等油氣伴生資源開發利用新方向初見成效。

  鄂爾多斯盆地建成億噸級超級油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多措並舉推動老油氣田穩産,持續深耕非常規領域,不斷擴大建産規模,慶城頁巖油整裝大油田建成年産300萬噸生産能力,蘇裏格大氣田保持300億立方米高産穩産,延安氣田上産120億立方米,大吉氣田成為我國首個百萬噸油氣當量煤岩氣田。預計2025年鄂爾多斯盆地油氣産量當量將超過1億噸,成為我國首個億噸級油氣生産盆地。

  川渝千億方天然氣生産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四川盆地積極培育天然氣增儲上産大場面,在蓬萊氣田震旦-下古生界、天府緻密氣、川南瀘州、綦江深層頁巖氣等領域持續獲勘探突破;推動安岳氣田150億立方米長期穩産,建成我國硫化氫含量最高的整裝大氣田—渡口河-七里北氣田,持續優化涪陵頁巖氣田立體開發。預計“十四五”末,四川盆地天然氣産量有望突破770億立方米,千億立方米級天然氣生産大基地建設穩步推進。

  新疆積極打造國內最大油氣生産省區。塔裏木、準噶爾等重點含油氣盆地持續強化基礎地質研究,加大新區新領域風險勘探,全力推動超深層碳酸鹽岩、庫車鹽下天然氣、頁巖油等領域上産,富滿油田、順北油氣田、瑪湖油田産量均突破300萬噸,博孜-大北氣田産量提升至100億立方米規模,預計新疆地區“十四五”末油氣産量當量將超6700萬噸,坐穩全國最大油氣生産省區地位。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油氣增儲上産

  油氣地質理論持續突破。創新完善超深層斷控縫洞型油氣成藏理論、海相碳酸鹽岩大型超壓岩性氣藏群成藏機理、煤岩氣成藏機理和煤係全油氣系統等油氣地質理論,強化煤岩氣富集選區與甜點評價、無水增産改造等技術攻關,助推超深層、煤岩氣等領域獲重大突破。

  工程技術裝備升級換代。“兩寬一高”地震勘探技術、首&滲透率測井原型機、12000米特深井自動化鑽機等“深地利器”,高效助力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水平井優快鑽完井、體積壓裂、立體開發等技術持續進步,支撐非常規油氣快速建産;三元複合驅、二氧化碳混相驅等提高采收率技術,有力促進東部老油田持續穩産;“深海一號”“海葵一號”“海基系列”等“大國重器”大幅提升我國深水油氣工程建設能力。

  數智化賦能油氣勘探開發。行業內首次成功研發地震處理、地震解釋、測井處理解釋三個勘探領域專業模型,建成國內首個海洋工程裝備數字化智能製造基地,全方位推動科研範式、生産模式變革,鍛造行業發展新質生産力。

  體制機制改革帶動油氣産業高質量發展

  上游多元主體市場體系加速培育。油氣勘探開發市場全面放開,打破資質限制,推動油氣探礦權競爭性出讓,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更多合格經營主體進入到國內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以大型油氣企業為主導、新進入合格經營主體共同參與的油氣勘探開發市場新格局加快形成。

  油氣行業全面深化改革適應新形勢。探索企-地合作新模式,建立油氣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新機制。中央油氣企業持續加大內部礦權流轉,進一步盤活資源,推動河套盆地巴彥探區、四川盆地合川探區獲重大勘探突破。以工程方法論為指導,探索形成非常規油氣效益開發“一全六化”工程方法論,在吉木薩爾、慶城、古龍等頁巖油項目成功應用,實現了“效益達標、儲量動用、投資控降”,對非常規油氣效益開發和技術進步産生重大推動作用。

  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持續加大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力度,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油氣勘探開發,有效提升油氣産能項目建設效率。科技創新積極賦能,集聚全社會優勢科研力量協同攻關。財稅政策精準發力,高效助力油氣增儲上産。

  油氣與新能源加速融合,助力行業轉型發展

  油氣田綠色低碳轉型向縱深推進。油氣行業積極擁抱綠色轉型發展理念,以“多能互補”“源網荷儲”為主要技術路線,因地制宜加快油氣田周邊新能源開發利用,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規模持續擴大,地熱餘熱綜合利用能力不斷提升,油氣增儲上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走深走實。

  CCUS“埋碳增油”能力持續增強。油氣行業形成“碳源-管網-封存一體化”全産業鏈布局,運營CCUS/CCS項目94個,推動CCUS技術從示範階段邁向規模化商用。預計到“十四五”末,油氣行業累計注入二氧化碳超1500萬噸,驅油量500萬噸以上。未來油氣行業將持續推動松遼、鄂爾多斯、渤海灣、準噶爾等盆地CCUS産業基地建設,加快形成零碳/負碳産業集群,高效支撐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地質師 李國欣)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