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7日電(石海平)7月16日,第十二屆世界化學工程大會暨第二十一屆亞太化工聯盟大會“化學工業智能製造技術與裝備”分論壇成功舉辦。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工程技術大師王子宗在會上&&,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化學工業深度融合,正在推動化學工業的數字化轉型。“乙烯是石油化工基石,乙烯産能代表一個國家石化産業發展水平,從全球範圍內看,我國率先推進乙烯智能化生産技術。”
目前,歐洲很多的乙烯工廠正在或者將要永久關停。6月25日,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宣布將永久關閉其位於英國提賽德郡威爾頓的86.5萬噸/年烯烴6號蒸汽裂解裝置。數據顯示,這自2024年4月以來宣布關閉的第六家歐洲裂解裝置。至此,歐洲乙烯總産能將削減約430萬噸/年。“這一波變革對産業影響很大,迫切需要綠色智能化乙烯生産的技術來提高行業競爭力。”王子宗&&,中國石化開發石化智能工廠成套技術,建成全球首座數字孿生智能乙烯工廠。
據王子宗介紹,建成全球首座數字孿生智能乙烯工廠,主要創新集中在頂層設計、建設技術和運營技術三個方面。
在頂層設計上,中國石化基於自建工業互聯網&&“石化智雲”,結合石化流程工業特點,研究設計了石化行業的數字孿生智能工廠總體架構,推進了石化行業智能工廠建設;編制《石化行業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2版)》,梳理214項智能製造標準,在我國流程工業中率先完成智能製造標準體系規劃,規範了石化行業智能化發展;創新提出“成套技術軟體化封裝、工程建設數字化交付、石化工廠智能化運營”一體化建設模式和跨專業融合方法,以自主乙烯技術、自建乙烯裝置及自建工業互聯網&&為基礎,建成全球首座數字孿生智能乙烯工廠。
在建設技術上,中國石化研發雲邊端協同的石化工業互聯網&&“石化智雲”和“多湖一中&”全域數據治理技術;開發複雜原料輕量化裂解反應機理模型;開發分離系統動態模型,模擬關鍵異常工況,自動生成人工智能訓練需要的異常工況大數據;開發多專業基礎模型,實現資産-機理-數據-業務多模態模型的融合應用;創新研製軟硬一體化的分析監測儀等智能裝備。
在運營技術上,中國石化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如研發分佈式並行建模技術,實現巨模型高效建模和校核,用深度神經網絡和貝葉斯混合模型評估預測,實現集團-板塊-企業多層次計劃調度優化,構建全球最大資源協同優化巨模型(矩陣7萬X16萬) ;利用神經網絡等技術,開發價格預測模型、“凈利潤-毛利-邊際效益-盈虧平衡點”效益評價模型,實現44家企業、650套裝置的産銷協同優化,價格預測偏差率<5%,效益由月估算向日測算轉變。
據了解,中國石化在中科煉化建成了全球首套數字孿生智能乙烯工廠,雙烯收率提高0.3個百分點、能耗降低6%、勞動生産率提升30%。王子宗認為實現了五大轉變,即過程控制由平穩控制向實時優化轉變、設備管理由事後檢修向預知維護轉變、安全防控由事後處置向事前預警轉變、節能減排由指標監測向源頭減排轉變、作業模式由人工操作向人機協作轉變。
在他看來,智能乙烯工廠建設與運營標誌着我國在石化工廠數字孿生技術、石化工業軟體及智能裝備等領域取得突破,為石化産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提供了模板和示範。“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石化産業深度融合,石化智能工廠技術將持續升級,具備更強的自學習、自適應、自控制、自優化、自決策能力,推動石化産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