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水裏有那麼多種微生物,被污染過的水可以重復利用,感覺收穫很大,讓我更加知道要珍惜水資源。”閒林小學三年級新生趙奕辰説。
這是禹上生態文明教育館凈水魔法課堂的現場,也是“余韻研學”暑期研學的文明教育系列活動之一。7月14日下午,百餘名青少年和家長齊聚禹上生態文明教育館,開啟了一場環保探索之旅。
“這杯是余杭污水處理廠處理前的水,這杯是處理後的水,這杯是飲用水,大家可以看出其中的區別嗎?”通過引導性提問,講解員鼓勵大家從顏色、氣味、純凈度等多個角度,對比觀察桌面上的三杯水。孩子們紛紛開動腦筋、踴躍回答,對於污水處理前後的顯著對比,立刻有了直觀的感受。
隨後,研學團穿梭在一面面科普展示墻之間,結合立體模型與動態畫面,學習了污水治理流程、污水和污泥的資源再利用方式等知識,了解了禹上生態公園如何通過“全地下雙層加蓋”建設形式,在地下以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實現污水零直排,地上則建造出了一片城市綠地。
“太神奇了,好像真的走在工廠裏一樣!”走進余杭污水處理廠的智慧運營中心,站在數字大屏前,孩子們原地就能“雲游”工廠。借助數字孿生系統,即可實現一鍵模擬巡檢、實景漫游、設備管理。
活動尾聲,一堂“污水中的微生物”小課堂上,大家分組輪換操作顯微鏡,觀察和認識水中的微生物,還用巧手畫了出來,用多種方式打開了一個微觀水世界。“孩子一直對這類知識感興趣,就給他報了名,他的幾個同班同學也來參與了。今天的活動安排非常好,讓孩子增長了很多知識,也增強了水資源保護的意識,以後還會多多參加。”家長謝建平説。
據悉,為讓更多青少年走近余杭的人文、自然、科學,了解和熱愛余杭,區團委、區少工委在春假研學、端午研學的基礎上,今年推出了“余韻研學”暑期研學活動,涵蓋工藝實踐、素質拓展、家鄉文化、文明教育共四大系列、12條線路。自今年推出後,已先後組織開展8場研學活動,參與青少年達200餘人,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廣泛歡迎和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