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毫米!在國神準東煤電公司準東二礦智能控制中心,只需人指尖輕觸屏幕,在地下500米處“待命”的採煤機就會立即響應,以這樣的精度開始作業。
“數據傳輸的速度是0.8毫秒,相當於蜜蜂振翅一次的千分之三。”6月18日凌晨三點,機電管理部智能化專工張先衡一如既往點擊屏幕。雖然操作的次數已經多到記不清,但他還是會忍不住感嘆。
精確到“毫釐”,對於國神府谷公司三道溝煤礦來説同樣不是難事,操作礦上的數字孿生系統,礦井下的液壓支架會隨着屏幕中虛擬場景裏設備而移動,誤差不超過5厘米。
看似“科幻”、讓普通人難以想象,但這些場景卻每天發生在國神公司,改變着國神公司,甚至我國的煤炭行業。
破題:“電子煤師”來上崗
“頭回見那套德國進口的電液控制系統,我研究了三天説明書。”6月10日,府谷公司數字孿生應用系統完成中試實驗,谷民帥邊説邊擼起袖子,露出了手臂上因工作受傷留下的疤痕。
谷民帥在礦上幹了22年。剛進礦時,他得弓着身子鑽在礦洞裏。後來,國家提倡煤炭開採機械化,谷民帥在礦井裏可以直着身子幹工作。再後來,國家推進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煤礦智能化建設浪潮興起。
和許多老礦工一樣,谷民帥一開始持的是懷疑態度:“採煤也能智能化?那人幹什麼?智能化設備靠譜不,萬一失敗怎麼辦?”
但現實很快改變谷民帥的看法。一次周期來壓,以前需要8人連續作業4小時來調整支架,建了智能化工作面,不用人動手,系統通過透明地質建模指揮機器自動避開破碎帶。不用費人力,産量還能提升20%。
“這數字孿生系統比人能行,我現在管它叫‘電子煤師’。”經這一次,谷民帥心服口服,“安全、高效還環保。”
煤礦智能化建設向縱深推進,越來越多的“電子煤師”在國神公司所屬的煤礦上崗。“2020年剛入職時,每天要在潮濕的巷道裏跟着採煤機跑3公里,手動調試截割高度。”國神公司準東二礦綜採隊集控工李建國笑説,“現在坐在空調房裏,通過24寸大屏監控500米井下的64&支架聯動就行。”
不用人跑、不用手動調,但要“管理”這些智能化的設備、系統,得先熟悉掌握這些系統。“國神公司組織了多次相關培訓,通過引進、培養、選拔等方式,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裝備製造企業共建智能化教育培訓實踐基地,培育煤礦智能化複合型人才,提高一線職工智能化操作水平。”國神公司煤炭管理部四級主管賀磊説。
經歷過一次凶險,李建國對煤礦智能化建設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最驚險的是一次頂板來壓預警,當時系統提前17分鐘發出頂板來壓預警,自動啟動了超前支護。要是擱在以前,人工監測後果不堪設想。”李建國説,“行業要安全發展,就得智能化。”
重構:“智慧大腦”提效率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煤炭行業的深度融合,帶來的不僅僅是“無人則安、少人則安”。
“煤炭是我國當前的主體能源,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發揮‘壓艙石’作用。智能化建設不僅是推動礦山安全發展,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舉措。國神公司作為國內最大的煤電一體化企業,全力全速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國神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艾説。
從煤機裝備的升級,到工業物聯網的應用,再到打造煤礦“智慧大腦”,國神公司推動煤礦智能化向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發展。
在國神公司準東二礦,雲計算數據中心每秒處理上萬條生産數據,工業控制環網實現井下數據1毫秒直達地面,生産指揮控制中心的大屏可同時調取87個系統的實時畫面。“過去各系統像信息孤島,現在通過數據中&,連壓風機的軸承溫度都能和主運輸皮帶的煤量聯動調節。”張先衡演示着智能聯動場景。
在國神公司三道溝煤礦,技術團隊掃描了12萬平方米井下空間,建立包含3872個設備節點的三維模型,建設更加“可靠”的數字孿生系統。“光采煤機的滾筒就拆分成27個部件建模,每個螺栓的扭矩參數都要錄入。”該礦機電副礦長米彥軍展示建模日誌,“為模擬煤層硬度變化對截齒的磨損,我們採集了8種煤質的1.2萬組數據,光算法訓練就用了480小時。”如今這套系統能提前72小時預測設備故障,設備可靠性大幅提升。
單一系統的智能化正向煤礦的整體智能化“躍升”。國神公司以前3人巡檢需2小時,現在機器人12分鐘搞定,故障識別率還從75%提到95%;萬噸煤綜合成本從187元降至159元,年節約成本上億元;運輸從9人三班倒變為1人,運輸效率提升30%。
領航:“能源飯碗”端得穩
2024年8月30日,準東二礦以83.7分通過國家級智能化示範礦井驗收,其智能通風系統受到評審專家特別標注:該系統使掘進面按需供風效率提升60%,年節風量達3600萬立方米。
隨着智能化建設的深入,國神公司在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採、燃煤清潔低碳靈活智能發電等方面,深入挖掘布局一批前沿技術和新興産業科技項目,履行央企使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同年的11月12日,和豐煤電公司《巷道快速掘進鑽、探、掘一體化保障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研究成果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鑒定:該項目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將在保障巷道安全快速掘進的條件下,大幅度提高掘進效率、增加煤炭産能、降低採掘安全風險,一定程度降低碳排放及環境污染,項目實施期間,新增利潤已超2700萬元。
站在煤礦智能化建設的潮頭,國神公司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注重優秀成果推廣應用,形成一批可對外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
2024年12月10日,公司提出的煤田地質勘探環保鑽井液系統研究成果經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在煤田地質勘查鑽井液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以有效地封堵地層裂縫,預防井壁坍塌,減少了井下事故發生的風險,從而降低了對地層周圍水質和土壤環境的影響。這一研究成果對優化特定礦區煤炭資源勘探所使用的綠色鑽井液體系和提升我國環保沖洗液技術應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國神公司已在8處煤礦累計建設247個智能系統,總投資超10億元。位於黑龍江省的寶清煤電化公司朝陽露天礦正啟動智能化征程,計劃投入4436萬元建設5G專網和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實現礦用卡車無人駕駛。
從鐵鍬鑿岩到代碼控煤,從“人海戰術”到“算法驅動”,國神公司已用科技重新定義煤炭開發,以智能化解決方案構建起國家能源安全的智慧盾牌,為新發展格局下的能源體系建設提供了兼具科技硬度與發展溫度的示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