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興學育才 治水興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0 08:52:34
來源:新華網

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興學育才 治水興邦

字體: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近日,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圍繞築牢教育家精神踐行主陣地、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加強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等話題,系統闡述了學校的創新舉措與思考。他&&,作為中國水利高等教育的開創者和引領者,河海大學今年迎來建校110周年,學校將在傳承“興學育才、治水興邦”使命擔當的過程中,積極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打造一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

問題:在推動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築牢教育家精神踐行主陣地方面,學校從哪些方面持續下功夫?

鄭金海: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為更好推動教育家精神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切實將其本質內涵貫穿到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學校緊扣“水”特色,從三個方面持續下功夫,築牢教育家精神踐行主陣地。

一是以水育人,構築大思政課堂主戰線。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實施“行走的思政課”專項計劃,推進治水實踐、思政課教學與弘揚教育家精神貫通融合,構建思政育人新範式。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於10月12日在河海大學舉行。這堂大思政課,用一個個現實場景觸摸潺潺水脈,用一個個奮鬥故事串聯家國記憶,激勵廣大青年學子在共情共鳴中堅定理想信念,在觸動感動中錘煉過硬本領。同時,用好水利工程、社會實踐、紅色資源中的社會大課堂,充分挖掘學校“紅帽子大學”的豐富資源及河海名師“思政元素”,努力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二是以水為媒,建設水科學研究大&&。學校聚焦國家“江河戰略”,圍繞水旱災害防禦、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生態保護治理等行業發展重大需求,以戰略科學家為引領,依託水利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建設,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全過程,服務支撐水利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學校獲批水災害防禦全國重點實驗室,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批納入新序列管理;新增共建流域水循環與水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精細爆破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創新中心等3個國家級科研&&;積極申報“兩重”“兩新”項目,通過與三峽集團、華能集團的深度合作,建設水風光儲多能互補並網運行試驗&&、高壩深隧隱蔽損傷智能檢測與修復試驗&&等4個億級科教實驗&&,建成國內首個三向六自由度模擬地震水下振動&和國內最大的風浪流近海實驗港池,系統打造高能級創新&&集群。

三是以水為脈,推動科教産教融合實踐育人。學校錨定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白鶴灘水電站、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等建設需求,創新“校內培養+基地培養”“知識構建+工程實踐”“校內導師+基地導師”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投身國家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領域,提升高水平人才培養實效。當前,學校與水利部七大流域機構、中國電建各大設計院等單位共建150余家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011年至今,已派出近1.4萬名專業學位研究生赴一線頂崗實踐;先後與三峽集團共建“三峽書院”,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打造“水利卓越班”品牌,重構“智能+製造+水”課程體系,形成專業交叉融合、項目任務驅動的人才培養新範式,真正培養行業需要的高層次交叉複合型人才。

問題:當前,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對教育變革産生廣泛影響。在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方面,學校主要推出了哪些舉措?

鄭金海: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態的時代浪潮中,河海大學堅持問題導向,主動順應新技術發展趨勢,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引擎,全面賦能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一是打造智慧教育教學新生態。學校&&《河海大學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行動方案(2025-2027年)》,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深度賦能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落地,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生態全面轉型升級;通過打造“人工智能+學科專業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實踐體系、教發體系、教育體系、管理體系”,實現“1”個模式、“7”大體系、“N”個創新應用場景的“1+7+N”建設目標,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創新,打造行業特色高校AI+人才培養新高地。

二是建設“AI+”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集成AI教學功能、專業課程圖譜、數字教材以及省通識課程聯盟資源的智慧教學中心,採用大模型、引擎層、應用層三層架構,精準賦能教學場景,為師生提供高效、個性化的“教·學”體驗。建設智慧課程233門,打造“師-生-機”三元深度交互的智慧教學新範式。牽頭組織編著水利部智慧水利專業重點教材,建設固本潤心、形態智慧的領先教材體系。

三是構建“AI+”教師發展體系。學校編制專業教師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能提升計劃,構建“基礎知識與技術-教學應用與融合-知識生産與創新”三階段進階式教師數字素養培訓體系。強化人工智能教學實踐,通過校院協同開展工作坊式實操培訓,提升全體教師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開展教師人工智能教研教改系列活動,評選優秀數字教育示範案例,並建設校級“AI教學案例庫”。

問題: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是重要環節,學校有哪些經驗舉措,以更好激發教師隊伍創新能力和活力?

鄭金海:學校堅持黨管人才,堅定不移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強化政策頂層設計和牽引作用,着力打通政策壁壘,系統推進人才“引-育-評-考”全鏈條改革,近三年新增國家級人才超存量人才70%。

一是以一攬子政策“築好巢”。學校專門設立人才專項基金,針對不同層次人才推出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引進和激勵待遇;尤其是對青年人才入職前三年實行績效兜底政策,加大對青年人才職業早期科研支持力度。建立“直接認定+特別評審”專業技術職務晉陞體系,暢通優秀青年人才引留綠色通道,靈活實施長周期聘用機制,全方位支撐青年人才快速成長,形成“引育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發展效應,不斷提升高層次人才集聚度。

二是以一體化培養“引好鳳”。持續凝練學科特色、優化學科方向,圍繞學科建設發展需求科學核定師資的規模和結構,一體推進“學科-&&-團隊-人才”協同建設。發揮優勢學科和高端科研&&對優秀人才的集聚作用,完善“團隊主聘”引才機制,靶向引進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完善“青年教授”“大禹學者”選育機制,與國家、省部級人才計劃有機銜接,系統構建“前瞻儲備、精準培育、長效賦能”的青年人才發展生態體系。

三是以多元化評價“護好航”。持續完善崗位聘用機制,聚焦崗位主責主業,強化聘期聘用及考核,推行競爭上崗,形成能進能出聘用格局;優化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機制,修訂&&評聘辦法,健全崗位分類體系,精簡、優化崗位任務指標,引導激勵各類人才各展其能、各盡其才。改革績效分配激勵機制,單獨設置教學、科研績效單元,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分配原則,發揮優績優酬導向作用,全面激發人才隊伍活力。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在加快教育強國建設中,河海大學將繼續厚植學校百十年來“江河安瀾”的濟世情懷,胸懷“兩個大局”,心繫“國之大者”,讓教育家精神成為每一位河海教師的精神底色,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偉大實踐中貢獻河海智慧與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