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集團首席科學家馮俊蘭:做好安全可信基座, 賦能産業AI+升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1 16:49:11
來源:新華網

中國移動集團首席科學家馮俊蘭:做好安全可信基座, 賦能産業AI+升級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徐曼曼)第八屆中國企業論壇近日在京舉行,會議主題為“中國企業:戰略定力與創新提升”。論壇期間,中國移動集團首席科學家馮俊蘭博士以“AI+:重塑産業內核,共創規模價值”為主題,分享了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趨勢性變化,並從四個方面深度剖析了做好“AI+産業(X)=Y”的挑戰和建議。

 中國移動集團首席科學家馮俊蘭博士

  AI技術多維度突破重塑産業格局 安全可信成發展基石

  “隨着AI芯片研製與量産進程加速推進,算力供給與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正持續深化,這一系列變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産業布局。”馮俊蘭&&,當前人工智能領域呈現多重關鍵趨勢,訓推技術的持續快速突破與模型推理能力的顯著增強,為産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範式正發生根本性改變。馮俊蘭指出,此前,大語言模型(LLM)主要依託語言類數據訓練智能,多模態、語音等其他模態也以語言模型為核心構建。而當前,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模型正加速從以LLM為核心向原生多模態轉型,實現更全面的信息感知與處理。

  “大模型具備強大的容納能力,已經學習了過去20年的互聯網內容及各類書籍、電影和出版物等海量信息。”馮俊蘭進一步&&,在此基礎上,大模型的發展方向正從數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核心目標是實現對物理世界的理解和預測,這是當前人工智能演進的重要方向。

  智能體的崛起則為大模型賦予了更強的實踐價值。馮俊蘭強調,當前人工智能已具備突出的感知力、認知力、創造力,同時在企業高度關注的決策力、預測力和執行力方面實現顯著提升。其中,智能體重點承載了在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執行功能。與大模型需依賴用戶驅動輸出不同,智能體具備自我驅動、自我主導的特性,主動性大幅增強,為技術落地應用提供了關鍵支撐。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人工智能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全文8次提及人工智能,2次聚焦“人工智能+産業”,明確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同産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搶佔人工智能産業應用制高點”兩大重要方向。馮俊蘭&&,在技術快速迭代與産業加速滲透的背景下,端到端安全可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作為行業重要參與者,中國移動積極響應政策要求與産業需求,其旗下九天大模型重點打造以安全可信基礎大模型為核心的高可信、高可控的端到端安全體系,為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的安全應用築牢防線,推動AI産業在安全合規的軌道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破解“産業就緒度”不足難題 讓AI實現“懂産業、能落地”

  在人工智能與産業深度融合的浪潮下,“AI+産業”的發展模式已成為推動産業升級的關鍵路徑,然而這一進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如何突破瓶頸、明確方向,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馮俊蘭圍繞這一核心議題,從技術、融合、産業、目標四大維度深入剖析痛點,並提出針對性建議,為“AI+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清晰思路。

  “當前,AI技術自身的‘産業就緒度’不足成為首要瓶頸。”馮俊蘭認為,一方面,AI模型能力與産業實際需求存在明顯差距,行業數據在模型訓練中的佔比偏低導致數據生態失衡;另一方面,行業數據模態與基礎模型模態適配錯位,安全可信與智能發展失衡等問題,進一步制約了AI在産業場景中的應用廣度與深度。對此,她建議,需聚力構建懂行業的高安全、高可信、高可控AI基座,從技術底層優化適配性,讓AI真正實現“懂産業、能落地”,為融合發展築牢根基。

  而在“AI+産業”的融合環節,面臨的挑戰同樣突出。在她看來,産業在與AI結合的過程中仍面臨內部對AI的認知方差大、機制配套欠缺、複合型人才缺乏、各産業AI准入標準不完善等挑戰。

  針對這些難點,馮俊蘭建議,以戰略目標和路徑規劃牽引,加快研發、應用、激勵管理等各項機制變革。比如從配套機制上,建立小、專、快的團隊,推動能帶來穿透式用戶體驗和應用的技術創新。此外,建議加快建立各産業AI准入標準,加速構建産業上下游的AI時代合作分工新範式。她還特別分享了中國移動的成功實踐——通過九天特區機制改革、自智網絡建設等探索,為行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融合經驗。​

  産業端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保證“AI+産業”的順利推進?馮俊蘭指出,産業一方面要精準選取高價值業務場景,聚焦最核心的生産力和創造力環節進行升級;另一方面,需着力提升“企業AI就緒指數”,該指數作為評估企業是否具備有效部署和應用AI能力的綜合指標,其核心在於行業數據體系實現“AI Ready”。只有讓數據符合AI應用要求,才能充分釋放數據價值,為AI技術發揮作用提供支撐。​

  在“AI+産業(X)=Y”中,“Y”即人工智能賦能目標的明確性,更是決定轉型方向的關鍵。馮俊蘭強調,企業需清晰界定所在行業的新質生産力和創造力,“以目標牽引行動,向內核要未來,向規模要價值。”

  馮俊蘭最後&&,作為“AI+産業”融合的重要推動者,中國移動始終堅持AI自主研發創新,持續構建從關鍵技術突破到場景化落地應用的技術生態,已成為驅動AI+産業變革的重要力量。展望未來,中國移動將繼續以技術創新為錨點、落地應用為引領,攜手産業夥伴提升“AI技術産業就緒指數”和“企業AI就緒指數”,推進AI+産業機制建設,以增強新質生産力和新質創造力的目標牽引轉型舉措,深化AI+産業融合發展,為我國産業數智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持久的科技動能。

【糾錯】 【責任編輯:曹玥 吳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