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民用航空産業與中國國民經濟的深層聯結——關於《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一書的調查報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6 17:04:45
來源:中國民航報

解碼民用航空産業與中國國民經濟的深層聯結——關於《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一書的調查報告

字體:

  《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一書以開創性的研究視角、紮實的實證數據和創新的分析工具,首次從全産業鏈維度揭開了民航産業與國民經濟的複雜關聯,堪稱行業研究從“定性描述”邁向“科學量化”的里程碑之作。這部凝聚政産學研用智慧的著作,不僅解碼了民航與國民經濟的深層聯結,更以創新的研究範式、紮實的實踐支撐,為戰略新興産業研究提供了“中國範本”。

  在全球産業鏈重構與中國現代化産業體系加速構建的關鍵階段,作為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皇冠明珠”和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樞紐,民用航空産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長期停留在“經驗判斷”層面,缺乏系統性量化解讀。《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一書以開創性的研究視角、紮實的實證數據和創新的分析工具,首次從全産業鏈維度揭開了民航産業與國民經濟的複雜關聯,堪稱行業研究從“定性描述”邁向“科學量化”的里程碑之作。這部凝聚政産學研用多方智慧的著作,不僅填補了國內民航産業經濟影響研究的空白,更為民航高質量發展與戰略新興産業研究提供了可復用的“中國範本”。

  研究源起:政産學研用協同下的深度調研與認知革新

  任何重大研究成果的誕生,都離不開對産業趨勢的敏銳洞察和紮實的實踐支撐。《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的研究起點,源於編寫組對民航業發展規律的突破性認知——長期以來,國內民航研究多局限於運輸服務單一環節,而隨着國産大飛機翱翔藍天、無人機物流遍及城鄉、臨空經濟區集群崛起、低空經濟新業態涌現,中國民航業已從單一“行業”蛻變為覆蓋全鏈條的“産業”,其與製造業、服務業、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迫切需要一套全新的研究框架來解碼。

  2023年底,中國商飛與民航局綜合司的聯合立項,為這場認知革新提供了契機。研究團隊以“政産學研用”五位一體協同模式搭建&&:11家核心單位(含民航局綜合司、中國商飛董事會辦公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等)整合政策資源、産業實踐和學術智慧;110余名志願者組成15個調研組,歷時一年遍歷全國31個省區市,深入1650余家企事業單位開展實地調研,最終收集527份核心數據、整理2.7萬家企業信息。這種“自上而下政策引領+自下而上實踐扎根”的調研模式,既覆蓋了從航空製造到機場運營、從航空數字信息到公共管理的全産業鏈場景,又銜接了現代化産業體系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戰略,為後續研究的科學性、權威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編寫組成員涵蓋政府管理部門、民航企業、高校院所等多元主體,他們兼具産業運營經驗與學術研究能力,能夠精準捕捉民航産業“動態邊界”的特徵。例如,民用航空産業新業態的涌現,如何重塑産業範疇?國産民機規模化運營如何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這些源於實踐的問題,成為研究突破傳統框架的核心動力。

  學術突破:三維框架與量化工具構建民航經濟研究新範式

  《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最鮮明的價值,在於其徹底打破了傳統行業研究的碎片化局限,構建“全産業鏈—價值網絡—國民經濟”三維分析框架,並配套“投入産出表+經濟貢獻測度”的量化工具包,為民航産業研究提供了全新範式。

  一是三維框架,從“單一環節”到“系統聯動”的視角升級。傳統民航研究往往聚焦運輸環節,而本書提出的三維框架實現了三重突破。全産業鏈維度,本書覆蓋民用航空從研發設計、核心製造(航空器與動力設備)、運輸運營到保障服務(維修、數字信息支持)的全流程,首次將無人機、運動航空器等新興製造領域,以及航空科技教育、公共管理等支撐領域納入研究範疇。價值網絡維度,本書通過梳理産業內上下游企業、跨産業關聯主體的協作邏輯,揭示了民航産業與高端製造、現代服務、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關係。例如,民用航空製造依賴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産品、基礎化學原料、批發等116個國民經濟部門的支撐,而民用航空運輸與運營則能帶動民用航空製造、民用航空其他輔助服務、民用航空保障等95個部門發展。國民經濟維度,本書將産業分析嵌入宏觀經濟體系,不再孤立討論民航産業的産值貢獻,而是聚焦其對産業鏈升級、區域協調、新質生産力培育的系統影響,讓民航産業的經濟價值從“模糊描述”變為“可量化、可感知”的系統貢獻。

  二是産業界定,五大原則劃定科學邊界。為解決“民航産業到底包含什麼”的核心問題,研究團隊創新性提出“航空知識共享性、産品專屬性、業務連續性、市場成長性、投入産出關聯性”五大原則,首次明確民用航空産業涵蓋8大類、27中類、88小類的完整體系,既包括民用航空器製造、運輸與運營等核心領域,也涵蓋航空保障、航空建築、數字信息、科技教育、公共管理以及民用航空其他輔助服務等領域。這種分類既遵循國家國民經濟行業標準,又精準捕捉産業融合新形態。例如,將無人駕駛航空器航空服務納入“運輸與運營”類,將航空數字信息服務納入“數字信息”類,充分體現了産業邊界的動態性。

  三是量化工具,讓“經濟貢獻”從“定性”變“定量”。方法論的創新是本書的另一大亮點。研究團隊以國家統計局2017年149部門投入産出表為基礎,擴展編制出包含27個民航産業部門的174部門專用投入産出表,填補了國內民航産業專用投入産出表的空白。通過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産出乘數等核心指標,團隊首次量化出民航産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2023年,民用航空産業總産出達23192.7億元,對GDP的增加值效應佔比1.6%;産業總産出乘數為2.53,相當於1元民用航空産業産品的社會需求能夠帶動全社會總産出增加2.53元,其“經濟粘合劑”作用顯著。這些量化數據不僅破解了“民航對經濟影響有多大”的長期疑問,更為政策制定提供了精準坐標。

  內容深描:邏輯閉環與鮮活案例勾勒産業全景

  《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的內容呈現,既具備學術著作的嚴謹性,又通過鮮活案例和清晰邏輯,讓抽象的“産業”變得可觸可感。全書以“界定—描述—分析—測度—建議”為核心邏輯,構建起完整的研究閉環,章節安排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一是結構邏輯,從“是什麼”到“怎麼辦”的脈絡清晰。第一章“産業分類”:以8大類、27中類、88小類的科學界定,回答“研究什麼”的問題。章節明確以製造和運輸運營為核心,輻射保障、建築、數字信息等關聯領域,既突出産業核心驅動力,又涵蓋生態支撐體系,為後續研究劃定清晰範圍。第二章“規模及分佈”:通過數據呈現民航産業各領域的産出規模、企業主體和區域布局,回答“産業現狀如何”,勾勒出民航産業的“基本面”,讓讀者直觀感受産業活力。第三章“理論與方法”:詳解投入産出模型的構建過程,回答“如何研究”。章節不僅闡述方法論原理,更披露數據處理細節,確保研究結論的可復現性,體現學術嚴謹性。第四章“測度結果”:通過分析産業總産出、GDP佔比、倍産出乘數等核心數據,回答“影響有多大”。章節還深入分析影響乘數效應的關鍵因素,讓量化結果更具解釋力。第五章“相關建議”:從戰略定位、發展重點、政策協同、治理能力四個維度,回答“未來怎麼辦”。建議既立足當前産業痛點,又着眼長遠發展,形成“問題—分析—對策”的完整閉環。此外,書中附件《民用航空産業分類編制説明》《投入産出表簡表》及“産業地圖”數據庫,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復用的工具。政策制定者可通過“産業地圖”查看各省份民航産業分佈,企業可依託投入産出表優化供應鏈,極大提升了著作的實踐價值。

  二是案例鮮活,從“宏觀數據”到“微觀實踐”的落地。為避免學術著作的抽象化問題,本書大量融入産業實踐案例。龍頭企業帶動。中國商飛C919國産大飛機的量産,帶動上下游核心配套企業、數萬家零部件廠商發展,形成“主製造商—供應商”協同模式;攜程等在線旅游&&(OTA)企業則通過數字化改造,重塑客票代理格局,推動民航服務效率提高。新興領域突破。無人機領域,以大疆、億航為龍頭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製造企業,産出規模超過80%;珠三角等地區形成“製造—運營—服務”全鏈條生態。區域協同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民航産業集群,依託機場樞紐形成“臨空經濟區+産業園”聯動模式,帶動區域內電子信息、高端製造等産業集聚。

  實踐價值:多主體賦能的行動指南與産業發展路徑

  《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的價值遠不止於學術層面,更在於其為政府、企業、學界提供了精準的行動指南,成為推動民航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用工具。

  一是對政策制定者,可明確“戰略支柱産業”的發展路徑。著作首次明確民航産業需要從“戰略産業”向“戰略支柱産業”躍遷,並提出“雙輪驅動”路徑。規模擴張。建議保持5%以上年均增速,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總産出突破8萬億元,通過擴大民用航空器製造規模、增加民用航空運輸與運營産值、培育低空經濟等方式,擴大産業整體體量。乘數效應增強。大力推動民用航空産業與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未來産業的融合發展,不斷調整優化民用航空産業與國民經濟各産業部門的結構關係。推動民用航空産業集群化發展,形成若干個産業鏈條完整、聚集度高、優勢互補的産業集群。優化民用航空製造供應鏈結構,提升國産化水平;航空運輸與運營應注重完善航線網絡結構,擴大覆蓋範圍,增強通達性;針對航空保障、數字信息服務、其他輔助服務等門類乘數效應較低的短板,對症下藥、分類施策,在增強自身乘數效應的同時,推動民用航空産業整體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的提高。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大對民用航空科技教育的投入。這些建議既有數據支撐,又銜接“十五五”規劃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為政策制定提供清晰坐標。

  二是對企業主體,可提供“精準布局”的決策依據。書中的産業鏈關聯數據與區域分佈特徵,成為企業戰略決策的“導航圖”。製造企業。民用航空製造與116個部門聯動的數據,可幫助零部件廠商優化供應鏈布局。例如,發動機製造商可重點關注新材料、精密儀器等上游産業的區域集聚情況。運營企業。廣東、四川低空經濟核心區産出規模較高的信息,為無人機運營商提供市場布局參考,可優先選擇需求旺盛、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區域拓展業務。金融與服務企業。2.53倍的産出乘數數據,讓金融租賃公司清晰把握民航産業的投資價值,可加大對航空器租賃、機場建設等領域的投入;OTA企業則可依託民航與文旅産業的關聯效應,開發“航空+旅游”融合産品。

  三是對學術界,可提供“可遷移”的研究範式。著作填補了國內民航産業全産業鏈量化研究的空白,其創新成果對學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方法復用。首創的民用航空産業分類標準、投入産出表編制方法,可直接遷移至其他戰略新興産業研究,破解這些領域“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的瓶頸。理論豐富。對“産業邊界”“乘數效應影響因素”的探討,豐富了産業經濟學理論體系。例如,如何界定融合型産業的範疇?如何測度跨産業聯動效應?這些問題的解答為後續研究提供了思路。數據支撐。書中整理的2.7萬家企業信息、527份核心數據,以及附件中的“産業地圖”數據庫,為學界開展後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可推動形成“數據共享—研究深化”的良性循環。

  民航範本:民航力量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範本”

  當我們俯瞰中國經濟版圖時,縱橫交錯的航空網絡猶如經濟動脈,將資金、技術、人才輸送至全國各地;星羅棋佈的機場和産業園恰似發展節點,支撐起區域協同與産業升級的骨架。《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以科學量化的方式,讓我們看清了這股“民航力量”的真實分量——其不僅是GDP的直接貢獻者,更是産業鏈升級的帶動者、區域協調的聯結者、新質生産力的培育者。

  儘管著作部分分析基於2023年及此前數據,若後續能納入更長周期的動態監測數據,跟蹤低空經濟、國産大飛機等領域的演化趨勢,可進一步提升研究的時效性和前瞻性,但這並不會削弱其當前的核心價值。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民航産業的使命愈發清晰:它既是高端製造國産化的“標杆”,也是現代服務業融合的“樞紐”,更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這部凝聚政産學研用智慧的著作,不僅解碼了民航與國民經濟的深層聯結,更以創新的研究範式、紮實的實踐支撐,為戰略新興産業研究提供了“中國範本”。無論是政策制定者規劃産業布局、企業管理者謀劃發展戰略,還是學者探索産業規律,都能從中汲取智慧。當國産大飛機的航跡劃過藍天,當無人機穿梭於城鄉之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産業的崛起,更是一個國家以科學思維推動産業升級、邁向現代化的堅定步伐——這正是《民用航空産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最深遠的意義所在。(作者單位:中國發展出版社)

【糾錯】 【責任編輯:陳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