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愛同行 “乳”此安心——2025世界乳腺癌日主題活動舉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5 17:33:12
來源:新華網

維愛同行 “乳”此安心——2025世界乳腺癌日主題活動舉辦

字體:

10月12日,由“維愛同行”-患者關愛項目與光明網共同發起的“維愛同行 ‘乳’此安心”2025世界乳腺癌日主題活動在京舉行。

此次活動旨在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女性健康,傳遞最前沿乳腺癌防治知識,消除當前公眾對乳腺癌的誤解與偏見,讓每一位女性都能在科學守護與人文關懷中,綻放生命的美麗。來自醫學界、慈善組織、企業界的多位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乳腺癌防治的希望與未來。

解放軍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副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候任理事長江澤飛

“能夠看到眾多乳腺癌患者可通過規範治療走向治愈,由‘患者’身份轉變為‘康復者’,令人欣慰。”解放軍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副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候任理事長江澤飛在開場致辭中強調,在未來他期待醫生群體與社會各界攜手,以協作為女性健康作出更多貢獻。

榮昌生物副總裁李建彬&&,各方攜手推進乳腺癌防治相關工作,本質是“雪中送炭”——讓科學知識通俗化、讓關愛服務可觸及,幫助更多女性朋友因了解疾病而不再恐懼,避免因恐懼延誤診療,這正是活動最核心的意義與價值。

打破壁壘:跨界協作共築女性健康防線

在跨界交流環節中,江澤飛教授,科普時報社社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患者組織代表鏗鏘玫瑰戰友團杜慶潔,以及李建彬,圍繞“乳腺癌防治與全周期管理創新”的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結合各自領域實踐分享經驗與思考,為推動乳腺癌防治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江澤飛教授在交流中提到,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一直以來堅持以醫學教育與行業教育為核心。一方面通過積極助力新藥研發、大力推廣CSCO指南,為臨床診療提供專業支持;另一方面主動走進高校、鄉村、企業等不同場景,廣泛傳遞規範診療的理念與知識,始終致力於讓規範診療真正落地臨床一線,切實惠及廣大患者。談及未來發展方向,他明確&&,學會的核心目標將始終聚焦全周期管理,既要幫助早期患者實現治愈,為晚期患者延長生存期,也要向健康女性開展科普知識助力“少得病、晚得病”的預防目標,持續向社會傳遞“乳腺癌可防可治”的信心。

尹傳紅&&,自己從事科普工作後發現,古今中外,“疾病妖魔化”的現象並不少見。他認為,對疾病的不當認知對患者的康復以及良好醫療環境構建都將産生不利影響,因此呼籲醫務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媒體&&、官方機構、患者組織及醫藥企業等各方攜手,以理性態度對待與疾病相關的話題,積極傳播科學理性的聲音,最大限度減少因偏見引發的不良影響。

從醫藥企業視角出發,李建彬強調,藥物是企業開展工作的根本,研發更優質的藥物則是企業核心任務。在他看來,一款真正的“好藥”需滿足四個核心條件:療效優良、安全性高、患者能夠便捷獲取以及價格在患者可承受範圍內。針對乳腺癌治療領域,榮昌生物自主研發的抗體偶聯藥物,其能與抗血管生成藥物、免疫藥物、化療藥物等多種療法聯合使用,為臨床醫生與患者提供更多用藥選擇。

作為患者組織代表,杜慶潔提出了一份溫暖的期待:希望媒體在科普乳腺癌防治知識的同時,多關注康復者的真實生活故事,用鏡頭或文字記錄她們康復後回歸家庭、重返社會的鮮活片段。她&&,這樣的內容不僅能幫助消除患者群體可能面臨的疾病羞恥感、職場歧視,也能讓社會更多地關注到患者在生育力保護、家庭關係維護等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讓更多患者從這些 “鮮活的勇氣” 中汲取力量,感受到“不被拋棄、仍能綻放生命光彩”的可能。

同向而行:多地專家共話乳腺癌防治新理念

科普沙龍環節,雲南省腫瘤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聶建雲,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趙兵,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乳腺病中心副主任、乳腺腫瘤科主任宋玉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副主任張少華四位專家圍繞乳腺疾病早期篩查、精準診療及療法進展等話題展開分享,為公眾帶來權威、科學的健康科普。

從臨床實踐角度出發,趙兵教授詳細介紹了乳腺癌的早期症狀與規範檢查流程。他&&,無痛性腫塊、皮膚出現“酒窩徵”“橘皮徵”、乳頭血性溢液或呈現濕疹樣改變,以及腋窩淋巴結腫大,都是乳腺癌可能的信號。而規範的診療流程需循序漸進,通過問診、體檢、影像學檢查(B超、鉬靶X線、MRI等)及病理穿刺,在此基礎上結合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HER2狀態、Ki-67指數等指標,為患者制定精準治療方案。“科學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提高治愈率、改善預後的核心環節。”趙兵教授説。

聶建雲教授針對公眾普遍關心的“乳腺增生、乳腺結節是否會發展為乳腺癌”的疑問,清晰梳理了三者的區別。他解釋道,乳腺結節只是一種影像學描述,不等於病變;乳腺增生則多為功能性變化,常與精神壓力、情緒波動和內分泌失衡相關。“這兩種情況與乳腺癌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大家不必過度焦慮。”他進一步指導公眾如何看懂體檢報告:重點關注“BI-RADS分級”,1~3級一般無需擔心,4級以上需進一步評估。近年來乳腺微創手術不斷進步,包括真空輔助旋切、射頻消融、冷凍消融等技術,這些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術後美觀度高的優勢,讓良性病變治療更加溫和、精準。

張少華教授強調,乳腺癌的防治需牢牢把握“全身治療與局部治療相結合”的核心原則。其中,全身治療涵蓋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方式;局部治療則包含手術、放療及介入治療。針對不同分期和分型的患者,治療重點應有所不同:對於早期、病理類型較好的患者以局部治療手段為主,而晚期或高危類型的患者則需強化全身治療。他特別提醒,放療對接受保乳手術或存在大腫塊、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尤為重要。“制定科學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是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

宋玉華教授介紹,在過去,三陰性乳腺癌(即ER、PR、HER2均陰性)和HER2陽性乳腺癌被認為是治療中的“硬骨頭”。隨着靶向治療藥物的不斷出現,如今HER2陽性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已顯著改善。她進一步解釋道,三陰性乳腺癌之所以治療困難,是因為其患者無法接受內分泌治療或抗HER2靶向治療,治療手段仍以化療為主。但是,隨着免疫治療、抗體偶聯藥物(ADC)等新療法的出現,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前景也在不斷改善。“不斷涌現的新藥物、新技術,正在為更多乳腺癌患者帶來治愈的希望。”宋玉華説道。

活動特別設置“音樂療愈”環節,邀請中央音樂學院人工智能與音樂信息科技係講師蔣雯帶領在場觀眾,親身感受音樂的療愈魅力,共同度過一段舒緩身心的心靈放鬆時光。

未來,期待社會各界持續攜手,將科學守護與溫暖關愛融入乳腺癌防治全周期,讓更多女性遠離疾病恐懼,在健康與希望中綻放生命光彩。

【糾錯】 【責任編輯:宮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