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學術爭鳴的學者超過60位,這是光明日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爭鳴。在座的各位名家大家,在本次爭鳴中起到了關鍵性的引領作用。
光明日報是一張面向知識分子的報紙。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與著名學者、資深新聞人胡愈之促膝長談時,就給了我們定位:要服務好廣大知識分子。2019年,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曾發來賀信,囑咐我們:傳遞黨中央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熱情關懷,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
76年來,“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與廣大知識分子做朋友、建設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始終是光明日報不變的宗旨與理念。
我們一直秉持着“開門辦報”的好傳統。創刊伊始,就積極為知識分子提供交流思想、發表見解的&&。沈志遠、費孝通、範文瀾、翦伯讚、金岳霖等名家大家,都曾親自出任光明日報各學術專刊的主編,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錢學森、茅以升、梅蘭芳、王蒙等各界名宿,都把他們最重要的文章交由光明日報發表。幾乎所有社科和自然科學大家,都有令人難忘的“光明故事”。
可以説,光明日報講述的故事、求索的真理、傳播的業績,匯聚成了新中國不朽的“創業史”,也匯成了一部足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皇皇“學術巨著”。
學術爭鳴,也一直是光明日報的傳統。創刊之初,就依託《哲學》《史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學術性專刊,主動設置議題,組織相關學術問題的探討,引導和鼓勵不同學術觀點進行爭論。
歷史上,光明日報多次學術爭鳴,均産生了重大影響,如《蘭亭序》真偽問題、《胡笳十八拍》作者問題、古人“鬍子”問題等,廣聚學界智慧,拓展了相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豐富了學術成果,對中國學術界思想界和社會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其中最振聾發聵的,當屬1978年那場“真理標準大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雄文,為改革開放奏響了理論先聲。
本次關於扎陵湖畔秦刻石的這場學術爭鳴正是對光明日報傳統的繼承、文脈的發揚。
剛才,陳品高副總編輯也講,在開展這次爭鳴之前,社會上曾眾聲囂囂。編委會認真研究後認為,公開、平等、健康的發表機制在當下學術生態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於是,決定因勢利導,展開這場學術爭鳴。
我們在開欄的編者按中明確提出: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哪怕觀點迥異,均十分歡迎。爭鳴以公心為要、公道為本、公正為基。對於爭鳴各方,不以身份論短長,不唯年資論高低。
今年距1965年“蘭亭論辯”恰好一甲子,可謂歷史的巧合!
回顧這一次學術爭鳴,大家於爭鳴中見灼識、於切磋中激共進、於論衡中達至理、於砥礪中開新境,給予了我們諸多啟示。中央宣傳部《宣傳工作》專門刊文,對這場學術爭鳴的經驗予以肯定,認為促進了學術百家爭鳴,彰顯了主流媒體責任,提高了學術文化影響力。
在碰撞交鋒中互相浚發、互相激蕩,是學術求真之路的常態。在這場學術爭鳴中,諸多專業的學者都參與其中,積極健康的學術爭鳴,打破了彼此認知的局限,促進了學科之間的貫通融通。
這場學術爭鳴,已發展成一場文化普及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海量,“人人都有麥克風”。學術研究,早已不是一個人、一支筆、一間書齋可就。在光明日報這樣的綜合性、公共性&&開展學術爭鳴,有效地促進了書齋裏的學問走向大眾。
這場學術爭鳴,映射出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是全社會文化素養普遍提高的體現。而其內在的驅動力,正源於當代中國昂揚充沛、日益堅定的文化自信,這是我們文化生命力旺盛的明證。這一份文化共情、文化自信,正是中華璀璨文化傳承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堅實的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針。要提倡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説理的學術爭鳴,活躍學術空氣。”
這一次爭鳴,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將繼續把光明日報“開門辦報”的傳統發揚光大,繼續為學界提供更寬廣的發聲&&。今天在這裡,我代表報社編委會誠摯感謝大家的同時,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專家學者,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作者: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