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傳播賦能健康行業生態,共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9 14:18:37
來源:新華網

數字化傳播賦能健康行業生態,共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字體:

9月7日,由新華網主辦的“工業互聯網+智慧醫療:生態鏈協同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遼寧瀋陽舉行。作為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壇聚焦工業互聯網與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落地實踐。

在“數字化傳播賦能健康行業生態”圓桌論壇環節,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副部長堯小兵,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健康傳播分會秘書長姜天,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健康負責人張鴻儒,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轉化醫學實驗室主任高亦博,抖音醫療健康內容運營總監喬博才,神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弓孟春聚焦數字化傳播賦能健康科普、數字化技術賦能路徑、生態體系構建及未來發展挑戰等關鍵議題,為推動健康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多元智慧。

健康傳播核心剛需:從內容築基到精準觸達數字化技術賦能破局

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健康傳播作為提升公眾健康素養的重要抓手,其核心邏輯與發展路徑愈發受到關注。健康傳播的核心剛需是什麼?數字化手段又能如何為這一需求賦能?

堯小兵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打開了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有個特別形象的比喻,做內容製作和編寫的人是‘做飯的’,媒體&&則是‘送飯的’,而患者、家屬和普通大眾就是‘吃飯的’。”在他看來,健康傳播的核心首先在於“做好飯”——産出優質內容。“優質內容就像能吸引人的美食,得讓‘吃飯的人’願意接受、看得明白。”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副部長堯小兵

堯小兵介紹,中國抗癌協會組織專家編寫了《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5)》,將28個瘤種、41個技術方案,淬煉成百姓觸手可及的生命錦囊,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為大家分享核心知識。“我們堅信:真正的醫學進步,不僅要寫在《柳葉刀》上,更要刻進每個人的生活選擇中。”

姜天從健康傳播的本質屬性出發,強調專業性與權威性的基石作用。“健康傳播屬於嚴肅性科普領域,第一必須是專業、權威,這是不能動搖的底線。”在她看來,數字化技術為健康傳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今數字化醫生應用已經很廣泛,能降低科普成本、提高效率,還能實現遠程操作;AI甚至能製作適合低齡兒童的卡通科普視頻,讓嚴肅的知識變得更有趣。”

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健康傳播分會秘書長姜天

她進一步指出,數智化在健康傳播中的潛力遠不止於此,“從醫藥文化出海到健康教育電子處方升級,從院前科普、院中診療到術後康復,全鏈條都能嵌入科普內容,未來需要更多專業力量協同,應對醫藥研發新技術帶來的科普挑戰。”

作為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健康傳播領域的踐行者,張鴻儒認為,官方媒體在健康科普中需錨定“科學準確、輕鬆表達”的核心準則。這不僅是傳播範式的要求,更是媒體公信力建設的基石。從內容生産端看,需以專業采編體系為支撐,建立由醫學專家、科普工作者、編輯團隊構成的審核機制,確保信息源頭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從根本上規避偽科學傳播風險。

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健康負責人張鴻儒

張鴻儒&&,在傳播落地層面,則需依託數字化技術構建多層次內容矩陣:基於用戶畫像分析,針對短視頻&&製作輕量化科普産品,在自有&&打造深度解讀專欄,通過差異化內容形態精準適配不同受眾的信息獲取習慣,既守住專業底線,又讓健康知識以更易觸達、更易理解的方式滲透到公眾認知中,最終實現健康素養提升與社會信任構建的雙重價值。

喬博才從&&角度,更關注用戶需求的精準匹配。“&&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用戶,所以核心剛需是滿足用戶對權威、精準、有趣、實用、多元內容的需求。”他解釋,這需要一套完整的數字化邏輯支撐:

抖音醫療健康內容運營總監喬博才

首先是深挖用戶需求,通過數據分析工具、AI模型等技術,拆解不同年齡、性別、畫像用戶的多元健康需求;其次圍繞用戶需求,做好內容與作者供給,既要開放合作,鼓勵精選作者發布精選內容,也要確保作者有動力持續供給內容和精選內容被用戶看見和有效分發;更重要的是建立生態規則,“我們制定了抖音醫療健康社區公約,明確發布內容的標準和不能觸碰的紅線,形成‘用戶需求-內容供給-規則保障-用戶獲益’的生態閉環。”喬博才説。

信息傳遞行為改變”,以創新突破開啟健康新時代

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健康傳播作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築牢公共衞生防線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日益凸顯。隨着數字化技術的飛速迭代,AI、大模型等工具正深刻重塑健康信息的生産、傳播與接收方式,為專業知識觸達更廣泛人群提供了新可能。

然而,行業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大量健康信息停留在“傳遞”層面,難以真正推動公眾形成健康行為;同時,信息的公信力構建、敏感數據的隱私保護,以及技術應用中的倫理邊界,也成為制約健康傳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議題。如何在技術賦能與專業規範之間找到平衡,成為當前行業探索的焦點。

神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弓孟春

弓孟春認為,健康傳播的最終目的是推動健康行為的改變。不管內容是什麼、用什麼形式傳播,核心是要讓人們真正行動起來比如主動去做腫瘤篩查、控制好血壓,或者養成早睡的習慣。他指出,當前健康傳播往往停留在講出去的層面,卻忽略了是否能帶來改變,因此需要在行為改變技術上做更細緻、嚴肅的研究。

在公信力建設上,弓孟春強調,&&的可信度不取決於自身,也不單純依賴傳播者個人,而更多來自權威機構和頂尖專家的支撐。“我們現在推進的大模型相關工作,只和國家醫學中心、主委或者院士合作。只有這樣的內容呈現出來,才能真正對患者産生影響,比如在體重管理、戒煙限酒這類需要個人持續堅持的行為上發揮作用。”

同時,他格外關注隱私保護與倫理問題:“我們用大模型技術開發了患者隱私保護工具,確保性傳播疾病、精神障礙等敏感信息不會洩露;還聯合國內頂級醫院制定倫理審查共識,為整個健康傳播過程提供強有力的倫理支持。”

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轉化醫學實驗室主任高亦博

高亦博則從需求角度切入,強調醫學領域的特殊性決定了精準定位需求的重要性。醫學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即便有了互聯網工具,公眾也不會輕易相信。哪怕是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醫學領域的可信度有差異。

他認為,健康傳播必須先精準區分用戶需求:“日常的健康保健、營養知識是一類;和診療相關的內容是另一類;而像腫瘤診療這樣的領域,患者和家屬對每一個細節都極度敏感,甚至醫生説話時的一個停頓都可能讓他們緊張,這就需要更具針對性的內容。”

高亦博提到,AI技術在精準匹配需求上已經具備一定能力,但傳統醫療機構和從業者受限於現有工作流程,很難快速突破。“很多知名醫生工作量已經飽和,怎麼讓他們高效參與到科普中,同時讓他們的付出得到認可,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他還特別強調&&公信力的價值:“公眾在尋求診療時,會信任那些頂尖醫療機構作為‘最終依託’,權威信息&&具備很高的公信力。如果能成為公眾獲取健康信息時的‘最終信賴來源’,對健康傳播的效果會有極大提升。”

【糾錯】 【責任編輯: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