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1日電(顧彥)8月3日,2025企業家太陽島年會“人工智能場景化應用創新與産業落地論壇”在哈爾濱舉行,論壇以“智賦百業 慧啟千行”為主題,致力於搭建政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對話&&,共同探索技術創新驅動産業升級的有效路徑。
作為人工智能的重要載體,具身智能正加速在工業製造、醫療健康、生活服務等領域落地生根。在論壇的前沿對話環節,多位嘉賓圍繞“具身智能技術突圍與産業落地”的相關議題展開討論,探討具身智能如何邁出從“虛擬”到“現實”的關鍵一步。
“具身智能技術突圍與産業落地”前沿對話
深入場景:2025年將是具身智能産業落地“元年”
顧名思義,具身智能簡單來説就是“具有身體的人工智能”,能夠通過與物理世界的直接交互,來感知環境、理解任務、做出決策並執行行動。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重點培育、競相布局的未來産業之一。
商湯絕影商務副總裁楊琳
商湯絕影商務副總裁楊琳認為,2025年是具身智能産業落地“元年”。“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人形機器人不只是會跳舞,還能夠應用到工作生活的某些場景中,比如為你端咖啡、幫你擰螺絲,雖然還有點笨拙,但已經開始真正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深圳前海粵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輪值董事長史偉琦
深圳前海粵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輪值董事長史偉琦結合在農産品冷鏈物流領域的實踐,闡述了具身智能技術在産業落地的應用價值。“冷庫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夏天與室外的溫差有幾十度,通常又需要全天24小時輪班作業,可能還有貨物或者冰塊跌落被砸傷的風險,如果用上具身智能機器人,以上痛點就能夠迎刃而解。”
“機器人可以自由穿梭、智能操作、高效作業,這樣既不用擔心工人面臨安全風險,又能提高倉庫運作效率、降低生産作業成本。”在史偉琦看來,在高/低溫、腐蝕性、潮濕、水下等極端環境中作業,將是具身智能機器人在産業落地時的一大應用方向。
雷神等離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長
雷神等離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孔德華認為,在一些特殊場景中,機器人可以“能人所不能”。比如將機器人用於空氣消毒,特別是在防止傳染病傳播時,在如醫院、養老院、地鐵、辦公樓等人員密集的場所,可以有效避免人員交叉感染、保障環境衞生安全。
技術突圍:數據仍是具身智能落地的一大難點
從展廳、秀場走向工作、生活,具身智能正經歷着從理論探索到實踐應用的艱難突圍。如何實現具身智能技術的關鍵突破,讓其真正從“能用”邁向“好用”;如何推動具身智能産業落地生根,形成完整的商業生態與産業鏈條,都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數據是目前具身智能技術落地的一大痛點。”楊琳指出,想要讓機器人擁有足夠智慧的“大腦”,訓練數據需直接來源於真實作業環境,通過動作捕捉等技術獲取機器人執行任務時的感知數據、動作指令及交互反饋。但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數量非常有限,能夠採集到的數據量無法支撐訓練。
面對“數據荒”的行業難題,商湯憑藉在視覺信息處理、多模態交互等領域的積累,給出了以世界模型為核心的解決方案。“商湯剛剛發布了‘悟能’具身智能&&,對環境狀態、物理規律、時序邏輯等進行建模,構建覆蓋人、物、場的4D世界場景,通過第一視角+第三視角對齊訓練,提高跨機器人、跨場景的泛化能力,推動具身智能加速落地。”楊琳介紹。
史偉琦則認為,具身智能技術落地的關鍵,在於如何與産業深度耦合。在他看來,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産已經突破了技術門檻,但難的是,能否真正理解行業的真實痛點、滿足現實生産中的複雜需求。只有真正深入行業、理解需求,機器人的應用才能夠切實提高生産效率。
“目前我們做一個比較簡單的、用於無人倉庫的搬運機器人,就已經要根據場景需要做到防水、防潮、抗腐蝕、高頻率作業,這背後是激光雷達、視覺感應、多模自主線路規劃路徑等多種技術的支撐。將來拓展到食品、種植、養殖等更多行業,就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成本去打磨,針對這些場景打造適合的機器人。”史偉琦&&。
北京中科聞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用AI副總裁張志剛
北京中科聞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用AI副總裁張志剛認為,在具身智能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整個産業鏈上下游標準化的問題。“比如説像硬體的一些接口、還有各類通訊協議等,都還沒有標準化、統一化,這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壁壘,不利於整個産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他介紹,中科聞歌作為專注於認知與決策智能技術型企業,雖然不直接生産實體機器人,但也是具身智能的參與者、推動者,從技術側和軟體側提供了支撐,通過企業級AI基礎設施、産業上下游生態布局、産學研用協同創新等,助力具身智能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快速落地。
暢想未來:具身智能技術演進有望催生新業態
得益於機器視覺、自然語言理解等技術的進步,具身智能機器人還將不斷“進化”,在更多行業和領域落地生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將高達71%。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在楊琳看來,具身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或許會催生一些全新的行業。“比如我們在科幻電影裏看到過的伴侶型機器人,或許將隨着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多模態交互能力的提升,像人一樣擁有記憶、産生情感,推動具身智能發展躍升至新高度。”
“相信高速發展的具身智能將推動人工智能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開啟一個全新的智能交互時代,為人類帶來前所未來的美好體驗。”楊琳還&&,商湯希望通過“悟能”具身智能&&,在環境感知、視覺導航、交互技術、生成多樣高質數據等方面,為各類具身智能企業全面賦能,助力其打破虛擬和現實的界限。
史偉琦和孔德華均&&,見證具身智能技術“從無到有”之後,更期待相關應用能實現“從有到優”,不僅讓危險的特種作業進入“硅基勞動力”時代,更通過智能體集群構建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助力智能化發展從虛擬輔助邁向實體改造的新階段。
張志剛&&,具身智能正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但可以預見其未來的巨大市場潛力。“希望未來具身智能機器人可以和我們碳基生命一樣,有手、有腳、有眼、有腦、有心,和我們一起感受世界、理解世界、服務世界。
對話主持人浙江九頻道生産力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春
對話主持人浙江九頻道生産力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春總結道,從多模態融合的“超級感官”,到大模型驅動的“智慧大腦”,再到高精度執行的“靈巧身體”,最終邁向網絡化的“群體智能”,具身智能將不再只是作為“工具”的人形機器人,而是真正成為陪伴人們工作生活的親密“夥伴”。
對於我國而言,發展具身智能已非“選擇題”,而是關乎未來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答題”。牢牢把握具身智能這一未來産業的“制高點”,將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注入強大動能。而基於技術沉澱與場景洞察的創業者,註定會成為這場革命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