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腸道健康 專家談結直腸癌防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6 12:50:25
來源:新華網

守護腸道健康 專家談結直腸癌防治

字體:

據《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發癌症病例數為482.47萬,其中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約51.71萬,在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二。其中,男性病例約為30.77萬,是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第二位;女性病例約為20.94萬,為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第四位

為了提升公眾對結直腸癌的認知與重視,普及科學的防治知識,特邀北京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趙赟博做客新華網特別訪談。在訪談中,趙赟博深入淺出地為大家剖析了結直腸癌的發病趨勢、治療新進展等內容,旨在為廣大網友提供權威、專業的醫學指導,助力大眾樹立正確的防癌抗癌意識,守護自身及家人的健康。

結直腸到底長在哪?

人體內的消化系統就像是一條“食品加工流水線”。食物經口進入,途經食道、胃、小腸消化後,剩下的殘渣進入大腸——也就是結腸和直腸。結腸相當於流水線的後半段,負責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大便。直腸負責儲存糞便,最後排出體外。

不過,在消化末端工作的結腸和直腸,卻可能因為一些不起眼的小習慣長期影響,埋下健康隱患。結直腸癌的出現並非突然,而是經歷了一個由“小習慣引發大麻煩”的過程。

“小習慣”如何引發“大麻煩”?

趙赟博&&,便血是直腸癌的標誌之一,但很多人會將其與痔瘡混淆。“結直腸癌導致的便血,通常是由於腫瘤表面較為脆弱,大便在通過腫瘤時與其摩擦引發出血,這種血往往與糞便混合在一起。而痔瘡便血多是由於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通常為鮮紅色血液,可能在便後呈現滴答狀滴落。”趙赟博補充道,“如果近期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比如以往大便成形且規律,現在卻變為三五天甚至一週才排便一次,或排便次數明顯增多,一天超過4次,這都是排便習慣的改變。其次,排便形狀也可能發生變化,正常的大便形狀通常類似香蕉,但如果發現大便變細,甚至在低位直腸病變時,大便形狀可能會變得薄而寬,類似麵片狀,這也屬於排便性狀的異常改變。”

那麼,到底是由於什麼原因導致這些症狀出現的?

據趙赟博介紹,目前來看,結直腸癌的發病因素主要可以歸結為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和遺傳因素這三個方面。

內在因素主要與個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例如,現代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攝入過多,而膳食纖維的攝入相對不足,這種不均衡的飲食結構會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長期吸煙、過度飲酒等,也會對腸道健康産生負面影響。同時,超重或肥胖人群患結直腸癌的概率也相對較高,而規律的體育鍛煉不足也可能導致腸道蠕動減緩,進而增加患病風險。

外在因素則主要與生活環境和工作節奏有關。在城市地區,人們面臨着快節奏的生活和較大的工作壓力,而這種長期的緊張狀態可能會對身體的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産生干擾,從而影響腸道健康。例如,許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方便,經常選擇點外賣,這種飲食習慣不僅缺乏營養均衡,還可能增加腸道疾病的發病風險。

遺傳因素在結直腸癌的發病中也佔有一定比例。目前已知的遺傳性疾病,如林奇綜合徵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會顯著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林奇綜合徵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患者因基因缺失導致細胞內的DNA修復機制出現障礙,進而引發腫瘤的早期發生。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通常在腸道內長有大量息肉,這些息肉癌變的概率較高,因此這類患者需要特別重視早期篩查和干預。

科學方法精準“排雷”,守護腸道健康

趙赟博介紹,目前結直腸癌的診斷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大便潛血檢測和糞便DNA檢測。這兩項檢測都屬於無創檢查,操作簡單方便。大便潛血檢測主要是通過檢測大便中是否含有肉眼不可見的血液來初步判斷腸道是否存在病變。而糞便DNA檢測則更為精細,能夠檢測出糞便中脫落的腫瘤細胞的DNA特徵,從而發現潛在的結直腸癌風險。

二是血液腫瘤標誌物檢測。像CEA、CA199等腫瘤標誌物的檢測,可以作為輔助診斷手段。當這些標誌物的水平異常升高時,可能提示結直腸癌的存在,但需要注意的是,腫瘤標誌物檢測不能作為確診的依據,還需結合其他檢查進一步明確。

三是腸鏡檢查。這是目前診斷結直腸癌最為直觀和準確的方法。通過腸鏡,醫生可以直接觀察腸道內部的情況,發現病變的位置、大小和形態等,並且可以在腸鏡下取樣活檢,明確病變的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不過,很多人對腸鏡檢查存在恐懼心理,擔心疼痛和隱私問題。但其實現在有無痛腸鏡技術,患者在檢查過程中會在麻醉狀態下進入睡眠,不會感到疼痛和不適,檢查完後很快就能夠甦醒。

得了腸癌怎麼辦?

“手術治療是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趙赟博&&,隨着醫學技術的發展,如今的手術更加精細化和微創化。比如機器人手術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具有出血少、保肛幾率高的優勢,尤其對於中低位直腸癌患者,能夠更好地保留肛門功能,提高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

除了手術,新輔助治療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對於一些低位直腸癌患者,通過新輔助放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可以使腫瘤明顯縮小甚至消失(即達到臨床完全緩解)。這樣,部分原本需要切除肛門的患者,就有機會實現保肛,這對於患者術後的身心恢復都具有重要意義。

免疫治療是近年來結直腸癌治療領域的一個熱點。以PD-1/PD-L1單抗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在治療結直腸癌方面展現出了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對於MSI-H(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患者,能夠顯著提高生存率,為這部分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帶來了新的希望。

此外,針對一些特定基因突變的靶向治療藥物也在不斷涌現。例如,針對K-RAS G12C突變的藥物索托拉西布等,針對Braf V600E突變的康奈非尼等靶向藥物為這部分人群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並且有望進入一線治療。

哪些人容易被“盯上”?

據趙赟博介紹,有家族遺傳史者,患有腸道疾病者,中老年群體,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及肥胖者易被癌症盯上。在男性中,結直腸癌發病位列第二,死亡排在第四位;在女性中,發病排在第四位,而死亡卻位居第二位。從城鄉差異來看,城市的發病率相對更高,但死亡率較低;而農村地區的發病率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死亡率也顯著升高。這可能與農村基層診療能力不足有關。整體而言,我國結直腸癌呈現出高發病率、高死亡率以及篩查不足的特點。”

“在群體和性別差異方面,經濟發達地區發病率更高,像香港、澳門、台灣以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發病率已接近歐美國家水平。這可能是因為城市居民更願意接受篩查。而在農村地區,由於篩查比例低、經濟壓力大等因素,許多患者不願進行腸鏡檢查。目前,我國正在開展農村地區結直腸癌和胃癌的篩查工作,並給予一定補貼,以提高早期發現率,實現早診斷、早治療。”

【糾錯】 【責任編輯:宮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