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出現抑鬱焦慮障礙更為常見,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鬱焦慮障礙的風險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且數據顯示,14%~35.8%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抑鬱症。這個數據背後,是一個被忽視的真相:糖尿病與心理健康並非兩條平行線,而是交織成一張複雜的網——糖尿病和抑鬱焦慮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係,即糖尿病會增加抑鬱焦慮的發生率,而抑鬱焦慮則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當糖尿病管理遇上心理危機,患者面臨的不僅是血糖控制的考驗,更是一場關於生命質量的持久戰。
抑鬱焦慮對糖尿病的危害
對健康的影響:有證據表明,抑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患者合併抑鬱可使生活質量降低,自我護理能力降低,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大血管及微血管併發癥增加,可以導致更多的認知能力下降,甚至使患者死亡率增加3倍。同時,糖尿病合併抑鬱焦慮的患者,醫療保健支出顯著增加,加重患者經濟負擔。
對糖尿病治療的影響:焦慮和抑鬱可導致皮質醇分泌增加,從而血糖水平升高,進而導致血糖控制不佳。焦慮和抑鬱可能導致老年人的食欲減退、暴飲暴食或進食不規律,這些情緒化飲食會影響血糖控制。焦慮和抑鬱使患者缺乏運動積極性,增加患者肌少症、代謝障礙及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生風險。此外,焦慮和抑鬱還干擾患者的糖尿病治療計劃,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減少每天服藥的劑量,甚至誘發患者停止治療。
對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焦慮會增加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複雜程度。主要原因有:嚴重焦慮發作時,患者可能會出現手抖、出汗、心慌等症狀,而這些症狀與低血糖發作時的表現非常相似,這種症狀上的重疊,讓糖尿病患者很難區分自己到底是焦慮發作還是真的出現了低血糖,從而增加了自我管理的難度;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需要對注射胰島素和抽血檢查産生焦慮,這種對針頭的恐懼,不僅會讓患者在進行日常治療時感到極度不安,還可能進一步加重焦慮情緒,甚至達到特定的焦慮障礙診斷標準;對低血糖的恐懼,也是糖尿病患者焦慮的一個重要來源,為了避免低血糖的發生,一些患者可能會刻意將自己的血糖水平維持在目標值以上,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可能減少了低血糖的風險,但長期來看,卻可能導致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併發癥的風險。
因此,心理健康應作為糖尿病管理中的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應儘早發現和緩解抑鬱情緒,及早擺脫不良心理、恢復自信,這不但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也有助於糖尿病的控制,降低糖尿病併發癥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抑鬱焦慮的應對策略
精準篩查:心理狀態的評估應始終貫穿糖尿病的治療。抑鬱焦慮評估是一種快速、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患者判斷自身的感受是否存在精神心理問題。早期篩查、評估及監測心理狀況,尤其是對有抑鬱焦慮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在病情變化(如出現併發癥)或存在其他心理社會因素時,應特別注意情緒評估。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年進行世界衞生組織五項身心健康指標(WHO⁃5)、健康問卷抑鬱量表(PHQ⁃9)等篩查。
心理治療:主要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它主要通過改變患者對糖尿病的消極認知,促進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可以這樣實踐認知行為療法:每天花10分鐘記錄觸發焦慮的場景(比如測血糖時)、腦中自動出現的消極想法(如“血糖又高了,我真失敗”)和身體反應(手抖、出汗),然後像偵探一樣審視這些念頭——問問自己“證據在哪”“最壞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試着用更客觀的句子替換它們,比如把“控糖徹底失敗”改成“這次波動提醒我需要調整飲食”;同時給自己設定小目標,比如先從每天散步5分鐘開始,逐步增加運動量,或嘗試故意晚1小時測血糖(在醫生指導下),記錄實際感受與預期災難的差距;當焦慮湧來時,立即做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重復3次);每月和醫生復盤進展,根據血糖變化調整方案。
藥物治療:抗抑鬱藥物治療可以通過緩解抑鬱症狀和改善血糖控制來幫助抑鬱症和糖尿病共病患者。五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五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常作為糖尿病合併抑鬱焦慮患者的一線選擇藥物,同時可能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
膳食營養指導:焦慮和抑鬱可影響糖尿病患者的食欲和營養吸收,因此日常飲食方面需要特別注意。糖尿病患者可採用含杏仁的低碳水化合物膳食(如杏仁+糙米/燕麥),能對抑鬱症狀和血糖代謝産生積極作用。其次,糖尿病患者還可適量攝入膳食纖維(如蔬菜、豆類、全穀物),不僅能讓血糖更平穩,還能降低抑鬱風險。此外,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以保護糖尿病患者免受嚴重抑鬱的影響,同時對其代謝情況也有積極作用。建議糖尿病適當曬太陽(每天15~20分鐘),或通過食物(如脂肪魚、蛋黃、強化牛奶)補充。除了維生素D,α-硫辛酸也可預防糖尿病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和抑鬱,除了遵醫囑用藥,日常可通過菠菜、西蘭花、肉類等食物攝取少量α-硫辛酸。
綜上所述,糖尿病與心理健康緊密交織,抑鬱焦慮會對糖尿病患者造成血糖控制不佳、併發癥風險增高、影響糖尿病治療效果及增加自我管理困難等多重危害。而破解困局需多管齊下,即通過年度心理篩查實現早發現,以認知行為療法重構負性思維,結合膳食營養指導,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唯有將心理健康納入糖尿病管理策略,才能實現身心協同,讓患者不僅延長生存期,更能提升生活質量,真正走向血糖達標與心靈自由的雙贏之路。(河南省寧陵縣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