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凝聚着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中西醫並重,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中醫藥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副院長、內科主任醫師王國瑋日前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指出,當前中醫藥發展得益於國家戰略支持、社會認知提升以及國際化進程加速的三重利好。隨着健康觀念轉變,公眾對中醫藥的接受度顯著提高,越來越多患者主動選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進一步拓寬了中醫的應用場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副院長、內科主任醫師王國瑋
探索中醫藥多元轉型路徑,讓古老智慧變得觸手可及
千百年來,中醫藥學基於中華文化逐步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過程,為民族繁衍和歷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向世人證明了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具有鮮明的中國歷史文化烙印。
面對現代人“慢性病高發、亞健康普遍”的健康挑戰,中醫藥憑藉“治、調、防”三位一體的獨特優勢,展現出應對複雜健康問題的系統性思維。王國瑋&&,在“治”的層面,中醫通過整體觀與個體化診療,將人體視為有機整體。例如在肝病治療中,既注重抗病毒與肝功能修復,又通過調和氣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調”的領域,針對亞健康狀態人群,中醫以藥食同源的調理方案緩解疲勞、失眠等現代病;而“防”的理念則貫穿始終,強調“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例如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起居,或通過體質辨識提前干預潛在健康風險。
儘管中醫藥發展勢頭強勁,其文化傳承仍面臨核心挑戰。王國瑋坦言,中醫術語體系與現代社會存在認知鴻溝,例如“氣滯血瘀”“濕氣”等概念常被誤解為玄學,實則蘊含着深刻的生理病理邏輯。他曾接診一位因極端減肥導致脾胃衰竭的年輕女性,患者因不理解“脾虛”概念而延誤治療,這一案例折射出中醫科普的緊迫性。為此,王國瑋堅持用生活化語言闡釋醫理,將“情緒影響肝氣”“熬夜耗傷腎精”等理論融入日常對話,讓古老智慧變得觸手可及。
在文化自信戰略推動下,中醫藥的現代化轉型正探索多元路徑。據了解,當前我國正通過建設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開發VR針灸教學系統等方式,讓年輕一代以沉浸式體驗感知中醫魅力。王國瑋介紹,現代科技也在為傳統醫學注入新動能,通過AI技術分析脈象數據,或利用循證醫學方法驗證經典方劑的療效,這些創新實踐既保留了“望聞問切”的傳統精髓,又以科學證據回應國際質疑。
王國瑋強調,中醫藥傳承需要代際接力,三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雖在部分領域創新,但語言表達滯後,導致公眾理解困難,“我們要將中醫理論還原生活場景,才能推動中醫藥真正融入現代生活,發揮獨特價值。”
千年古方煥新生,中醫智慧的現代傳承與創新
六味地黃丸、逍遙丸、藿香正氣丸……這些耳熟能詳的中藥名方,承載着近兩千年臨床實踐的智慧沉澱。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中西醫並重”的戰略導向下,中醫藥正經歷從傳統經驗向現代科學驗證的關鍵轉型。
王國瑋指出,中醫經典名方是經過數千年臨床實踐篩選出的‘活化石’,不僅是中醫千年智慧的載體,更是破解現代健康難題的“金鑰匙”,“這些歷經時間淬煉的方劑,正通過科學詮釋與創新應用,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王國瑋以安宮牛黃丸為例,這一傳承200餘年的急救名方,近年被誤傳為“四季養生藥”,甚至出現“四季各服一丸”的誤區。他強調:“安宮牛黃丸是治療急性腦中風的‘救命藥’,需嚴格辨證使用。”這種認知偏差折射出傳承危機:許多民眾對古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卻忽視了其“辨證論治”的核心原則。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藿香正氣散歷經千年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這一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經典方劑,至今仍是治療暑濕感冒、胃腸型感冒的特效藥。隨着臨床需求的發展,其劑型也在不斷豐富,從傳統的散劑,到便於服用的水劑、軟膠囊等,多樣化的劑型為不同場景應用提供了更靈活的選擇。
在王國瑋看來,激活經典名方的現代價值需要雙向發力。他以自身經歷舉例:曾用千年古方“蘇合香丸”配合中藥湯劑,一週內成功救治腦膠質瘤術後昏迷患者,“中醫的療效需要現代科學驗證,但絕不能因此否定其整體思維的優勢。”針對古方開發不足的現狀,王國瑋呼籲加強系統研究。他以兒科名方“瀉黃散”為例,指出古代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現代脂肪肝患者增多,或可探索其代謝調節潛力。“疾病譜在變,但中醫‘因人、因時、因地’的辨證思想永不過時。”
此外,《傳奇古方》的出版,也承載着王國瑋對文化傳承的深切思考。他在書中系統梳理了20個經典名方的源流與現代應用,既糾正“安宮牛黃丸養生”的誤讀,也還原“藿香正氣散”的千年智慧,“希望年輕一代不再把中醫術語當‘玄學’,而是理解‘脾虛’實為代謝失衡,‘濕氣’關乎脾胃功能。”
談及古方現代化路徑,王國瑋強調需平衡傳承與創新:“既要守住‘治調防’的系統思維,也要用現代科技揭示方劑作用機理。”千年古方,正在新時代的土壤中抽枝展葉。當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共振,當中醫辨證思維融入公共衞生體系,這些穿越時空的“中國方案”,將為人類健康貢獻更深遠的價值。
堅持中醫文化自信,讓岐黃智慧在現代醫學中煥發新生
中醫藥古方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但其現代價值仍有待深入挖掘。王國瑋&&,當前中醫藥發展迎來政策支持的重要機遇,但需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回應時代需求,讓古方與現代疾病譜、科技手段及公眾認知深度融合。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了788個經典方劑,但至今開發應用的不足百分之一。對此,王國瑋坦言,古方的潛力遠未被充分激活。他舉例,牛黃清心丸雖源自宋代,但其對現代心腦血管疾病的潛在療效仍需深入研究。許多古方針對的疾病已消失,但新疾病不斷涌現,如何讓“老藥新用”成為關鍵課題。
王國瑋強調,古方研究需注重“古為今用”。他指出,中醫處方的核心不僅是對症治療,更蘊含着“整體觀”與“辨證思維”的智慧。以病毒性肝炎合併感冒的治療為例,病毒性肝炎屬於慢性病(“本”),而感冒是突發急性病(“標”)。根據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此時需優先緩解急性症狀,待感冒控制後,再集中精力調理慢性肝炎。這種“先標後本”的階段性治療策略,本質上是中醫整體思維的體現。
中醫常被貼上“不嚴謹”的標籤。對於此現象,王國瑋指出,改變這一現狀需推動中醫文化“破圈”。他呼籲媒體以通俗語言普及中醫養生理念與經典方劑,另外可通過紀錄片、文創産品等形式展現中醫的科學與文化價值,讓其從“治病工具”昇華為“健康生活方式”。
面對現代科技浪潮,王國瑋呼籲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解讀古方密碼,例如通過數據分析挖掘經典方劑的適應症規律,或借助現代技術優化中藥生産流程。“中醫不缺療效,缺的是用現代語言講清療效機制。”他呼籲從業者打破封閉思維,以開放姿態擁抱技術創新,讓古方在循證醫學框架下煥發新機。
“傳承不是照搬古籍,創新不能背離根基。”王國瑋強調,中醫藥現代化需堅守“辨證施治”內核,同時融入現代疾病譜需求。例如,針對慢性病開發便捷的顆粒劑,或利用現代技術提升中藥療效穩定性。他提醒,行業需警惕兩種極端:一是盲目否定中醫,二是固步自封的“傳統主義”。
“中醫的自信源於療效,而療效需要科學驗證。”王國瑋&&,未來中醫藥需在經典傳承與現代創新間找到平衡,讓千年古方真正服務於當代人的健康需求,“讓千年古方與現代文明相遇,這既是中醫的使命,也是時代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