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家長帶着孩子來門診,焦急地問:“醫生,我家孩子突然發燒,身上起紅疹,喉嚨痛得像刀割,是不是猩紅熱?”的確,近期猩紅熱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尤其在中小學和幼兒園兒童中傳播較快。
猩紅熱並非新病,但它具有較高傳染性,且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癥(如風濕熱、腎炎)。許多家長對它認識不足,容易誤以為是普通感冒或幼兒急疹,耽誤治療。今天,我們就來全面解析猩紅熱,幫助家長科學應對。
猩紅熱的“真面目”:它到底是什麼病?
猩紅熱是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於細菌感染,多見於5~15歲兒童。冬春季高發,但全年均可發病。它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咳嗽、打噴嚏均可導致細菌的傳播,該細菌也可經接觸患者分泌物或污染的玩具傳播。其典型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紅疹及草莓舌,屬於國家法定乙類傳染病。
為什麼猩紅熱近期“捲土重來”?
猩紅熱的“捲土重來”很大程度上和季節因素有關,鏈球菌在低溫乾燥環境中更易存活,秋冬、早春季節正是其傳播高峰。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存在多種血清型,部分流行株可能産生更強的毒素,使鏈球菌的“戰鬥力”升級,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皮疹和炎症反應,導致症狀更典型、傳染性增強。近年因疫情防控,兒童接觸病原體減少,群體免疫力下降,易感兒童積累,一旦病原體傳入,易出現爆發。如幼兒園、學校等人群密集場所、免疫力低下兒童等都是猩紅熱的高風險因素。
因此猩紅熱近期高發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病原體特性、環境變化的原因,也與人群免疫狀況、社會行為等因素密切相關。
如何識別猩紅熱?
猩紅熱的症狀可分為3個階段,家長需密切觀察。
1. 潛伏期(2~5天):孩子可能僅表現為輕微乏力、喉嚨不適,容易被忽略。
2. 發病期(急性期)
(1)發熱+咽痛:該病起病急,通常突然發熱,伴寒戰、頭痛,噁心、嘔吐、食欲減退,不典型的猩紅熱會出現較短時間的低熱症狀。咽痛症狀劇烈,伴隨吞咽困難,類似“刀割樣”疼痛,有些小患兒反饋咽部就像“着火”了,連喝水都痛。
(2)典型皮疹:皮疹一般在發熱後1~2天內內出現,可從頸部、腋下、腹股溝開始,24小時內蔓延全身,呈充血性點狀皮疹,觸摸有“砂紙樣”明顯粗糙感,壓之褪色。兩頰潮紅,嘴巴周圍發白,我們稱之為“口周蒼白圈”。初期舌苔白厚,2~3天后舌乳頭紅腫,呈“草莓舌”或“楊梅舌”。
3. 恢復期(脫皮期)
皮疹消退後約1周,皮膚開始片狀脫屑,尤其是手掌、腳底,可呈“手套膜”樣脫屑。脫皮不遺留疤痕,但需注意護理,避免繼發感染。
猩紅熱該如何預防?如何避免全家“中招”?
目前猩紅熱暫無專用疫苗,發現“發熱+咽痛+紅疹”建議立即就醫,不可單純退燒或等待自愈,否則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癥(如腎炎、風濕熱),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治療。該疾病發病前24小時至急性期具有最強傳染性,確診兒童需居家按呼吸道傳染病進行隔離。患者和密切接觸者應佩戴口罩,接觸患兒分泌物後用肥皂+流動水洗手。患兒餐具、玩具用沸水或含氯消毒劑浸泡。同時注意均衡飲食、可食用溫涼流食(如粥、湯)緩解咽痛。多休息並補充水分和維生素C。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撓,瘙癢時可塗抹爐甘石洗劑止癢。通過切斷傳播鏈+及時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蔓延。
猩紅熱有哪些併發癥?如何降低風險?
多數患兒經規範治療可痊癒,但若未及時規範治療,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癥,主要與鏈球菌感染擴散或免疫反應相關。
1、化膿性併發癥:通常由細菌直接擴散所致,局部感染包括有鼻竇炎、肺炎、中耳炎、乳突炎導致耳痛、聽力下降,或者頸部淋巴結炎,表現為淋巴結腫痛等,深部感染可出現敗血症、腦膜炎等。
2. 變態反應性併發癥:如急性腎小球腎炎,通常在感染後1-3周出現,表現為血尿、蛋白尿,多數可愈,少數進展為慢性腎炎。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還可出現風濕熱、關節炎、心肌炎(心悸、胸痛)、舞蹈症等,可能遺留心臟瓣膜病。
對於降低風險,規範治療是關鍵,我們通常建議確診後需早期足療程使用抗生素(通常10天),即使症狀消失也不可隨意停藥,需徹底清除細菌。發熱患者可合用退熱藥物(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清淡飲食,緩解咽痛。需注意嚴格隔離與衞生,關注關節/心臟症狀,並密切觀察與隨訪,可在康復後1-2周監測尿液(排查腎炎),如出現水腫、血尿、關節痛等,立即就醫。注意均衡營養,充足睡眠,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
得過猩紅熱還會再得嗎?
會!A組鏈球菌約有80多種血清型,可能反復感染。感染一種亞型後産生的免疫力,通常對其他亞型無效,因此可能因不同亞型再次感染。即使對同一亞型有抗體,若免疫力降低(如疲勞、疾病等),也可能復燃或再感染。部分患者未規範使用抗生素或抗生素療程不到位也可能導致細菌未被完全清除,引發復發或繼發感染。
猩紅熱併發癥多與治療不及時相關,早期識別症狀,及時就醫規範用藥,可顯著降低長期危害。(上海市兒童醫院皮膚科 華聖元 王臻 錢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