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施策:守護特殊人群的糖尿病防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7 12:52:47
來源:新華網

精準施策:守護特殊人群的糖尿病防線

字體:

在糖尿病日益普遍的今天,特殊人群的疾病管理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與成人2型糖尿病(T2DM)不同,兒童青少年、老年患者及妊娠期女性面臨着獨特的生理挑戰和社會心理需求,如與成人T2DM相比,兒童及青少年T2DM胰島β細胞功能衰減的速度更快,更早出現糖尿病併發癥;老年患者異質性大,多合併症,且可能需要服用多種治療藥物;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子兩代人均帶來深遠影響,呈現很強的跨代效應,孕前、孕期、産後良好的管理意義重大。如何通過精準化的管理策略,幫助這些特殊群體實現血糖達標與生活質量的平衡,已成為當代糖尿病防治的重要課題。

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當糖尿病侵襲兒童和青少年,其影響遠不止於血糖數值的波動,由於胰島β細胞功能快速衰減,使得兒童和青少年患者比成人更早面臨視網膜病變、腎臟損傷等併發癥威脅。更令人擔憂的是,代謝紊亂可能干擾青春期發育進程,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這個特殊時期,總體目標是通過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取得和維持標準體重、減輕胰島β細胞負荷,使血糖處於正常水平;減少低血糖的發生;防止相關併發癥及合併症,如高血壓、高血脂、腎病及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等的發生。因此,管理策略需要兼顧生長髮育與代謝控制。 

能量攝入需根據年齡精細調整:6-12歲兒童每日900-1200千卡的能量供給,既要滿足基礎代謝需求,又要避免過剩導致的脂肪堆積;13-18歲青少年則需逐步過渡至成人能量標準,但碳水化合物選擇必須嚴格把關。建議碳水化合物來自於低血糖生成指數、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這些食物如同緩釋的“能量膠囊”,既能維持血糖穩定,又能提供足量膳食纖維促進腸道健康。大豆蛋白的適量補充,則為成長中的骨骼和肌肉提供優質建築材料,且有助於降低血脂水平。

除飲食外,運動在兒童和青少年T2DM的治療中同樣佔據重要地位,有利於減輕體重,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外周組織對糖的攝取,減少胰島素的用量。運動方式可以是有氧運動、力量鍛煉或柔韌性訓練,包括快走、慢跑、跳繩、游泳、杠鈴、沙袋等。每日堅持鍛煉至少30分鐘,最好達到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每週至少完成中等強度運動5天,才可起到控制體重的作用。兒童和青少年T2DM患者還需進行自我血糖監測(SMBG),主要測量空腹和餐後血糖,每年至少測兩次糖化血紅蛋白。

老年糖尿病

老年人群是糖尿病防治的重點對象,老年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減少急、慢性併發癥導致的傷殘和死亡,改善生存質量,提高預期壽命。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腎病等多種疾病。這種異質性特徵,要求管理方案必須具備“多任務處理”能力,在降糖同時兼顧心腎保護、跌倒預防和藥物相互作用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肌肉含量較低,足夠的能量攝入可避免肌肉蛋白分解,應適度增加蛋白質攝入,如乳清蛋白,對於長期食物攝入不均衡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運動:規律運動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需要進行運動前健康篩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運動,避免運動相關低血糖、低血壓等事件的發生。老年糖尿病患者首選的運動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運動能力較差者,可選用低強度有氧運動,包括快走、健身舞、韻律操、 騎自行車等,運動強度通常可通過主觀用力感覺來評價,在中等強度運動中常感覺心跳加快、 微微出汗、 輕微疲勞感, 也可以是運動中能説出完整句子,但不能唱歌。 每週運動5~7天,最好每天都運動,運動的最佳時段是餐後1小時, 每餐餐後運動20分鐘左右。還可加強柔韌性和平衡能力訓練(如太極拳、八段錦等)可以增強人體的協調性和平衡能力, 從而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風險。

藥物應用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多病共存,需要服用多種治療藥物,需要關注和了解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避免不合理用藥。對沒有禁忌證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製劑。

妊娠期糖尿病

當糖尿病與妊娠相遇,管理策略就成為守護兩代人的“生命工程”。這個特殊時期的代謝波動,可能對母嬰産生持續終生的影響。從孕前優生準備到産後長期隨訪,每個環節都需要建立“全周期管理”體系。

飲食調控:需要踐行“精準營養”理念,既能保證孕婦和胎兒的營養需要,又能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同時不發生飢餓性酮症。盡可能選擇血糖生成指數不高的食物。應實行少量多餐制,每日分5~6餐,主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分餐到加餐有助於餐後血糖的控制。隨孕周調整每日熱量攝入,孕中晚期需每日增加200~300千卡的能量。

運動:孕期適當運動,包括有氧運動及抗阻運動,且每次運動時間小於45min。對於孕前缺乏運動者,需遵循“逐步進階”原則,從每天10分鐘散步開始,逐漸延長運動時間。

血糖監測:對於胰島素治療者,每日4-6次的監測頻率。特別需要警惕的是夜間低血糖,這可能引發胎兒窘迫等嚴重併發癥。産後的血糖追蹤同樣不容忽視,哺乳期母親仍需保持每週3次的監測頻率,防止代謝記憶效應帶來的長期風險。

體重管理:孕期合理的體重增加同樣至關重要,結合基礎體重指數(BMI),需從孕前或孕早期即制訂孕期增重計劃,知曉孕期允許增加的體重。孕期規律産檢,監測體重變化,保證合理的體重增長。

綜合上述,在糖尿病管理的漫長征程中,特殊人群猶如需要特別呵護的“珍稀物種”。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需求、老年患者的多重脆弱性、妊娠期女性的雙重負擔,都要求管理策略必須突破“一刀切”的傳統模式。通過個體化的能量調控、精準化的運動處方和智能化的監測體系,以實現特殊人群代謝平衡與生命質量的雙重提升。(山東省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內分泌科 王慎田)

【糾錯】 【責任編輯:吳詩萌 宮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