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主辦的2025春季核能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4月27日在京開幕。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輪值理事長楊長利在主論壇致辭中指出,核能作為一種安全、低碳、可大規模利用的能源,呈現出明顯復蘇、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
據介紹,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417&在運核電機組,裝機容量接近4億千瓦,年度發電量創2.8萬億度的歷史新高,佔總發電量的9%;全球在建核電機組65&,裝機規模達7260萬千瓦,為199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楊長利&&,核能在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能源轉型等方面的貢獻得到廣泛認可。中國核能行業在“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指導下,着力推進核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充分發揮核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下為部分演講實錄:
核能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選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宣示,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而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當前中國正深入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積極推動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核能作為安全、穩定、高效的清潔能源,已成為能源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是能源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撐力量。
核能是碳足跡因子最低的能源之一,在能源系統碳減排中具有重要作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評估報告指出,在考慮鈾礦採冶及核電站退役治理後,核能依然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發電技術之一。中國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2025年1月聯合印發的《關於發布2023年電力碳足跡因子數據的公告》顯示,核電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因子僅為6.5gCO2/kWh,低於水電、風電和光伏。
核能在保障能源電力系統安全和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隨着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煤電發電量佔比逐步降低,核電作為高效穩定、不受自然條件制約的低碳能源,在承擔基荷、提供電網安全支撐、應急保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基礎性支撐電源。核能可以規模替代燃煤、燃氣供熱,開展海水淡化、制氫等,提供多元化低碳能源産品及服務,助力居民採暖、煉鋼、化工等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中國核能發展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期。預計2030年核電在運裝機達到1.1億千瓦,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將進一步發揮高碳能源重要替代者、系統安全穩定主要支撐者的重要作用。
中國核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已開啟核電強國建設新征程
中國核電規模已位居全球前列,核電安全運行業績保持國際先進水平。截至目前,中國商運核電機組58&、裝機容量6096萬千瓦,核準在建機組44&、裝機容量5235萬千瓦,總規模升至世界第一。2024年核電發電量4447億千瓦時,位居全球第二,佔全國總發電量的4.72%,等效減排二氧化碳3.34億噸。中國核電發展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的方針,大陸地區核電機組已安全運行600多堆年,從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2級及以上的運行事件,根據世界核運營者協會(WANO)最新的全球核電機組業績指標數據統計,我國大陸地區核電機組指標82.18%達到優秀值(前1/10),84.79%達到先進值(前1/4),92.07%達到中值(前1/2),持續保持領先水平。
核電産業鏈供應鏈持續鞏固提升,關鍵環節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經過40年探索和實踐,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完整核電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在工程設計、工程建設、裝備製造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和能力。積極運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規模化應用先進建造技術,核電工程安全、質量、進度、造價控制等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具備同時建造40余&核電機組的工程能力。裝備製造企業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不斷提高産品質量和生産效率,掌握核電關鍵主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過硬的核能産業鏈人才隊伍,形成了每年10完整&套以上的核電設備製造能力。構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環産業鏈,建成了覆蓋壓水堆、重水堆、高溫氣冷堆等多種堆型的核燃料元件加工供應體系,為核能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持續推進“熱堆-快堆-聚變堆”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先進核能技術研發及示範取得重大成果。中國已形成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國和一號”自主品牌,開發了具有四代特徵的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以及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先進核電技術。其中,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已全面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華龍一號”在國內外已有7&機組投入商運、26&機組核準在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國和一號”示範工程已分別於2023年、2024年底投入商運。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完成外穹頂吊裝,預計2026年建成投産;2MWt釷基熔鹽實驗堆實現滿功率運行;一體化供熱堆、浮動堆、氣冷微堆研發設計有序推進;環流三號、東方超環等聚變裝置不斷取得實驗新突破。
中國願與世界各國加強核能合作,共建核能安全發展命運共同體
中國持續推動核能高水平開放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俄合作的田灣核電、徐大堡核電4&VVER-1200機組建設有序推進;中法合作建成的&山核電EPR全球首堆,為全球第三代核電站建設提供了成功範例。採用中國自主三代“華龍一號”技術的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5號機組(C-5)於2024年底開工建設,是中巴合作建設的第7&核電機組。中哈、中非在鈾資源、核燃料元件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同時,中國持續加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交流與合作,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工程建設,並向全球開放包括中國先進研究堆在內的12個核科研設施和實驗&&。
在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積極發展核能已在國際社會達成廣泛共識,IAEA連續4年上調世界核電發展預測值,簽署《三倍核能宣言》的國家和地區擴展至31個,多個新興國家正在考慮、規劃或啟動核電計劃,全球核能發展正進入新一輪復興期。與此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核能國際交流合作面臨更多挑戰。全球核能界具有典型的命運共同體特徵,開放合作是推動全球核能安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全球核能界已有深厚的合作基礎和互利互惠的合作經驗,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唯有開放合作才能共贏未來。中國核能行業將更加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合作理念,與全球同行分享核能發展成果、經驗,積極構建核能安全發展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核能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