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主辦的2025春季核能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4月27日在京開幕。論壇期間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5)》顯示,全球核能發展迎來全面復興,按照當前的建設速度和節奏,2030年前我國在運核電裝機規模將躍居世界第一;預計到2040年我國核電裝機需達到2億千瓦,發電量佔比約10%。
據介紹,《中國核能發展報告》作為年度定期公開出版物,對外公布中國核能發展的重要年度數據,客觀、公正、專業地全面反映和分析中國核能行業發展狀況與趨勢。《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5)》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聯合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共同主編,邀請行業骨幹集團組建專家團隊編制。
以下為報告內容節選:
我國核能産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績
在運、在建核電裝機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24年底,我國商運核電機組57&,總裝機容量5976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三。2024年全年核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7797小時,核電累計發電量4447億千瓦時,居全球第二,佔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72%,年度等效減排二氧化碳約3.34億噸,其中福建、遼寧省核電發電量佔比超過20%。2024年,我國商運核電機組繼續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1級及以上的運行事件,與世界主要核電國家相比,我國核電機組WANO綜合指數滿分機組數量和平均值均列首位。積極拓展核能供暖等綜合利用,2024-2025供暖季核能供暖面積達1402萬平方米,全國首個為石化園區供汽的“和氣一號”供熱工程建成投産。截至2024年底,我國在建核電機組28&,總裝機容量3370萬千瓦,在建機組裝機容量連續1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核電工程建設投資完成額1469億元,較上年增長520億元,創歷史新高。
核能産業鏈、供應鏈能力持續提升。持續強化以北方砂岩為主,南方硬岩為補充的鈾礦産能布局,國內産能規模最大的天然鈾生産基地“國鈾一號”開工建設。已形成萬噸級鈾純化轉化能力,鈾純化轉化基地、鈾濃縮生産線運行穩定,鈾濃縮産能擴建有序推進。核燃料元件加工産業能力躋身世界前列,能夠滿足壓水堆、重水堆、高溫氣冷堆等機組的核燃料元件需求,持續推進CF3自主品牌核燃料組件應用。幹法濕法相結合的乏燃料離堆貯存能力不斷提升,乏燃料後處理能力建設穩步推進,中低放廢物“區域+集中”的處置格局已經形成。在核電裝備製造方面,我國實現了核電關鍵主設備100%國産化以及關鍵零部件技術的自主可控,2024年國內核電主設備累計交付114&套,較2023年增長一倍。
核技術應用産業高速發展。同位素自主供應能力實現顯著突破,镥-177、釔-90、鐳-223、碘-125等多種關鍵醫用同位素實現批量化生産,高豐度13CO氣體等穩定性同位素自主化生産進展迅速;2×1.7MeV和2×3MeV等小串列加速器系列化供貨能力取得突破,成功研發國內首&S波段10MeV/32kW大功率工業輻照電子加速器;放射性藥物生産布局體系進一步完備,華北、華東靶向診療醫藥生産基地等已進入生産線安裝和輻射安全許可證取證階段,已在全國布局37家核醫藥中心,實現對國內主要區域放射性藥物生産銷售全覆蓋;國內首個骨顯像用PET顯像劑——氟[18F]化鈉注射液等多款新型放射性藥物獲批上市。
我國核能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
先進核能技術多領域加速發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和一號”示範工程首堆建成投産,並推動技術改進優化形成“國和一號+”總體實施方案;持續開展高溫氣冷堆運維技術研發與創新。“華龍一號”結合工程建設及運維經驗,持續開展技術改進優化,完成了後續機型標準初步設計和初步安全分析。一體化閉式循環快堆核能系統在反應堆、金屬燃料、幹法處理技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2MWt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實現滿功率運行;“玲龍一號”完成外穹頂吊裝;模塊化多功能小型堆、浮動堆、氣冷微堆等研發有序推進;中國環流三號、東方超環、洪荒70等聚變裝置不斷取得實驗新突破。
核燃料循環技術持續創新。加強鈾礦勘查採冶技術攻關,建立了巨型複合盆地砂岩型鈾礦找礦技術體系。國産先進燃料組件SAF-14、STEP-12C、CF-3S等研發持續推進,ATF耐事故燃料組件歷時3年完成全周期商用堆運行考驗。在高放廢物處理技術方面,自主研發的兩步法冷坩堝玻璃固化技術具備工程應用條件;成功攻克了動力堆高放廢液陶瓷電熔爐玻璃固化配方難題。
與此同時,我國核能國際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採用“華龍一號”技術的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 5 號機組(C-5)開工建設,我國已累計出口7&核電機組。持續加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交流與合作,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工程建設,向全球開放包括中國先進研究堆在內的12個核科研設施和實驗&&。中俄、中法、中哈等核能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我國在非洲開發的納米比亞羅辛、湖山鈾礦運營安全穩定。與泰國、孟加拉、匈牙利、波蘭、尼日利亞等國家在核醫療、核農業、工業輻照等核技術應用領域開展項目合作。
2024年,核能行業管理與安全保障成效顯著。“國家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被寫入我國首部能源法;核能立法工作加快推進,原子能法已順利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核能行業管理水平、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持續提升,核應急管理不斷完善、核安保與核材料管制進一步加強,核能行業交流更加廣泛。
全球核能發展迎來全面復興
全球核能發展迎來全面復興,2030年前我國運行核電規模將成為世界第一。IAEA連續4年上調世界核電發展預測值,3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三倍核能宣言》,主要核能國家對核能的政策支持力度顯著加大。按照當前的建設速度和節奏,2030年前我國在運核電裝機規模將躍居世界第一;預計到2040年我國核電裝機需達到2億千瓦,發電量佔比約10%。
核能強國積極搶佔核科技創新制高點,我國將加快推進核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美、俄、法等核能強國持續加大在先進反應堆、燃料製造、可控核聚變等領域的研發投入,以鞏固其核能領先優勢。我國在核科技創新成果的基礎上,將不斷完善核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先進核能關鍵技術攻關,提升核燃料循環體系各環節技術水平,實現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強。
國際核能競合格局加快演變調整,我國將繼續保持開放合作姿態積極推動核能國際合作。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正加速劇變,各核能大國通過政治、外交、融資等多種手段積極推動本國核能技術出口,並強化對包括鈾資源在內的關鍵礦産資源掌控力度。我國將繼續擴大開放,加強與國際組織合作,不斷豐富與核能大國以及“一帶一路”重點國家核能合作內涵,助力構建人類核能安全發展命運共同體。
AI與核能呈現雙向融合發展態勢,我國將推進數智技術賦能核能高質量發展。核電行業積極推動數智化升級,將AI技術應用於工程設計研發、工程建造、智能運維、智能決策等方面。核能作為低碳清潔、安全穩定的能源也越來越受到AI算力行業的青睞。未來,AI技術與核能産業的融合將呈現更加緊密的態勢,催生核能産業發展的新動能、新業態。
核電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程度日益加深,未來將成為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基礎性支撐電源。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推動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核電市場化交易電量比例已從2020年的30%左右提升至46.1%(2024年),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在新型電力系統構建過程中,隨着新能源佔比逐步提升,電力電量實時平衡、頻率與電壓支撐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未來,隨着煤電發電量佔比逐步減少,核電將是穩定托底的基礎電源,在承擔基荷、提供電網安全支撐、應急保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建議積極有序推進項目開發
積極推動核電均衡發展。一是充分利用現有沿海核電廠址資源積極有序推進項目開發,並通過廠址擴建、復用煤電退役廠址等方式增加廠址資源儲備;二是在電力負荷較大、電網安全運行地位較為重要以及可再生能源資源相對缺乏的華中地區,儘早啟動核電建設;三是在西北新能源基地建設中研究引入核電作為零碳支撐電源,部分替代煤電發揮送端支撐電源作用,構建多能互補外送體系。
加快提升核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堅持“熱堆-快堆-聚變堆”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圍繞一體化閉式循環快堆核能系統、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設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二是加強研究堆、先進加速器等大型核科研設施建設,加大設施運行維護經費投入和開放共享,增強核領域基礎研究能力。
加強頂層統籌、協同推進鈾資源開發。一是加大國內鈾資源勘查開發力度,擴大國內産能;二是將海外鈾資源開發列入國家對外合作優先事項,在國家層面建立海外鈾資源獲取統籌機制,高效獲取海外天然鈾資源。
持續發力推動全産業鏈“走出去”。一是加強鈾資源、核電工程建設、核電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國際合作;二是建立對外合作協同機制,針對不同區域國家的市場特點,開展前瞻性布局,更有效滿足目標國需求;三是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等&&,積極推介我國核能技術和企業,推動我國核能全産業鏈“走出去”。
充分考慮核能清潔低碳價值,推動核電納入綠電、綠證體系。一是將核電納入綠電、綠證體系;二是充分發揮核電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基荷作用,保障核電安全消納;三是推動實現核電低碳消費的國際互認,為出口企業應對碳關稅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