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欣欣談淋巴瘤治療:技術革新與人文關懷雙驅動,引領診療新突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5 18:25:07
來源:新華網

曹欣欣談淋巴瘤治療:技術革新與人文關懷雙驅動,引領診療新突破

字體:

新華網北京4月25日電(肖寒)近年來,中國淋巴瘤診療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突破。從傳統化療到細胞療法,從單一方案到個體化精準醫療,醫學技術的革新讓更多患者重燃希望。然而,在這場與疾病的博弈中,技術僅是工具,醫者的仁心與患者的信任才是真正的生命紐帶。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曹欣欣接受新華網專訪,她用20年的臨床實踐詮釋與患者的故事:淋巴瘤治療,不僅是一場生死救援,更是醫學與人文交織的典範。

量體裁衣,個體化治療破淋巴瘤困局

“血壓維持不住,ICU沒有床位,但我們必須爭分奪秒!”回憶起患者老米的救治過程,曹欣欣仍心緒難平。老米是一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初診時因對病情懷疑而拖延數月,入院時已意識模糊、無法認人。更凶險的是,他在接受化療期間突發消化道大出血——胃管中鮮血不斷涌出,肛門處血流如注,血紅蛋白急劇下降至危險值,血壓幾近崩潰。

面對消化科醫生“內鏡室無法操作”的猶豫和ICU床位全滿的困境,曹欣欣展現出近乎執拗的堅持。她緊急&&ICU主任,懇求“臨時加床”,並協調消化科團隊在床旁進行胃鏡止血。“抬患者下樓時,鮮血從肛門噴涌,家屬的手都在發抖,但我必須保持鎮定。”曹欣欣回憶道。最終,內鏡下發現胃部血管破裂,通過局部治療,老米的出血被成功控制。這場驚心動魄的搶救,讓老米從死亡線上掙脫,也讓家屬感慨:“曹大夫的堅持,是真正的再造之恩。”

老米的案例折射出淋巴瘤診療的複雜性與緊迫性。作為血液腫瘤中進展最快的類型之一,淋巴瘤患者常面臨病情急轉直下的風險。曹欣欣指出:“霍奇金淋巴瘤雖治愈率高,但若合併中樞神經受累或嚴重併發癥,死亡率仍不容小覷。”救治過程需多學科緊密協作。例如,老米的治療不僅涉及血液科,還需神經科評估腦病風險、消化科處理出血危機,以及ICU的生命支持。

在藥物治療層面,曹欣欣為老米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初治階段,她採用了傳統的化療方案,旨在迅速控制病情。病情穩定後,結合免疫治療,以增強患者的免疫應答。 “動態調整”的策略,正是個體化治療的體現。對於淋巴瘤患者“每個患者的基因突變、耐藥機制不同,必須量體裁衣。”曹欣欣強調。

治愈疾病,更要撫慰心靈

“醫生不僅要對抗腫瘤,更要化解患者的恐懼。”這是曹欣欣從醫20年的信條。許多淋巴瘤患者初診時陷入巨大心理衝擊,甚至拒絕治療。老米最初因“不相信診斷”拖延就醫,險些釀成悲劇。對此,曹欣欣總結出一套溝通方法論:用專業數據説服,用共情語言安撫。

“有時,真相需要‘包裝’,但目的是為了讓患者活下去。”她坦言。治療期間,她每日查房時堅持與老米互動:“老米,知道我是誰嗎?100減7等於幾?”這些看似簡單的對話,既是評估神經功能,也是重建患者的認知信心。

對於終末期患者,曹欣欣主張“溫和醫療”。她分享了一位晚期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老人的故事:患者腫瘤廣泛轉移,無法耐受強化療。曹欣欣與家屬溝通後,採用低劑量靶向藥聯合姑息治療,優先保障生活質量。“最後三個月,他每天由家人推着輪椅逛公園,平靜地離開了。這也是醫學的一種勝利。”

從跟跑到領跑:探索淋巴瘤治療的突破與未來

“十年前,我們面對難治性淋巴瘤常感無力;如今,新技術讓‘絕症’變‘慢病’。”曹欣欣親歷了中國淋巴瘤診療的跨越式發展。

在個體化治療層面,基因檢測與AI技術的結合正成為趨勢。曹欣欣所在的醫科院腫瘤醫院通過WES(全外顯子測序)和RNA測序篩選患者基因突變,結合AI模型預測藥物敏感性。“例如,TP53突變患者對傳統化療響應差,需優先考慮CAR-T或雙抗;而MYD88突變者則對BTK抑製劑敏感。”這種“精準醫療”模式,不僅提升了療效,也減少了無效治療的風險。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曹欣欣指出,基因檢測的高成本和區域醫療資源不均,導致許多基層患者難以及時獲得最佳治療。她呼籲建立全國淋巴瘤診療協作網,通過遠程會診和技術下沉,縮小城鄉差距。“我們正推動多學科協作(MDT)模式,讓病理、影像、外科專家共同為患者制定方案。”曹欣欣説。

未來,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醫患關係的持續優化,淋巴瘤患者將迎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更好的生活質量。正如曹欣欣所言:“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疾病,因為生命是堅強的,讓我們攜手同行,在希望中前行,共繪生命藍圖。”

 

【糾錯】 【責任編輯:宮曉倩 陳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