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北京時間2025年4月25日1時17分,在軌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入駐中國空間站,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會師”,也是兩名指令長時隔3年後再次相聚“天宮”。22年前的10月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陸場,楊利偉走出飛船,標誌着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當時,新華社攝影記者王建民全程參與報道,多年後的今天,這位資深記者和我們一起回顧採訪過程中的所見、所感。
得知我作為新華社唯一的一名攝影記者採訪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着陸時,我感到使命光榮,更感到責任重大。
儘管“神五”主着陸場系統無論捕獲、跟蹤、測量、搜救、回收等準備工作都已經很充分,但因為影響因素太複雜,誰也不敢保證,直徑不過兩米的返回艙會具體落在什麼位置。
我了解到,着陸場系統指揮部確立了以“空中搜救為主,航天員安全第一,以快為核心”的搜救原則後,心裏立刻確定了自己完成拍攝使命的第一要務:如果能夠搭上參加搜救任務的直升機,會十分有利於第一時間完成拍攝任務。
經過前期多方聯絡,我終於爭取到了寶貴的登機採訪機會。2003年10月16日凌晨5時許,空中分隊備航。我脖子上挂着兩台數碼照相機,左手提着M4海事衛星地面站,右肩挎着兩台發稿用的筆記本電腦,登上了直升飛機。
2003年10月16日,直升飛機在搜尋神舟五號返回艙。
5時30分,直升機拔地而起,直飛待命空域。20分鐘後,直升機開始降低高度,每隔一會兒就看到一次泛紅的東方地平線。機長報告説,我們正在指定空域盤旋等待。
6時許,地面已由黑色變成了淺灰色,可以隱約看到草原的地貌輪廓。我想,此時飛船返回艙應當已進入祖國上空,進入喀什測控站的監測範圍。
6時11分,按預定計劃,到了返回艙打開降落傘的時間。開傘的順利與否,決定着回收的成敗。
飛機上的13雙眼睛都瞪圓了,儘管天幕仍是深深的墨藍,但無論是駕駛室,還是在左、右懸窗位置的人員,誰也沒看見空中的降落傘,每一個人都緊張地抱着自己的裝備。
“一號直升機發現目標!”着陸場指揮長夏長法的聲音傳來,隨後,直升機上的測向儀收到了返回艙上信標機傳來的信號。
飛機通話器也相繼傳來長機、搜索機、救護機“發現目標!看見傘了”的歡呼聲。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實際着陸點與理論着陸點相差4.8公里。這是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陸場。
6時28分,我乘坐的直升機飛抵已經着陸的“神五”返回艙上空。透過駕駛艙的減速玻璃,我看到返回艙安穩平臥,巨大的主傘已經分離飄落在百米開外,先到達的飛機已經依次降落,地面處置的各項工作迅速展開。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實際着陸點與理論着陸點相差4.8公里。
直升機起落架剛剛挨着地皮,我就跳了下去,箭一般衝向返回艙,成為了回收現場最早按下相機快門的記者。
返回艙艙蓋啟開後,楊利偉伸出一隻手向搜救人員揮動了兩下,他告訴指揮長夏長法:“我狀態良好”。夏指揮長激動地伸出拇指,並非常得意地朝我揮舉。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航天員楊利偉在返回艙艙口向人們揮手致意。
空中搜救人員全部到位!地面搜救車隊到了!中央電視台的現場直播車也陸續趕來,當地牧民和着陸場周圍的媒體記者、航天愛好者們衝上來了。
警衛人員在返回艙周圍拉起三道警戒線,我搶佔住有利位置,舉起相機,對準身着白色航天服微笑、比出勝利手勢的楊利偉,5秒之內橫、豎各連拍了數張照片。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自主出艙。
完成第一輪拍攝後,我緊了緊鞋帶,更換鏡頭,準備投入下一個重要畫面拍攝——中國首位航天員巡天60萬公里歸來,踏上地球的第一步。
7時許,楊利偉在航天醫學專家的協助下自主出艙。儘管身體還有些晃動,他鎮靜而熱情地向人們打招呼,對大家説的第一句話是“我感覺良好,謝謝!”。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自主出艙。
楊利偉出艙後,向前走了五六步,坐上一把專用座椅,進行失重適應。由於出艙時間較原計劃有所延遲,加上他感覺良好,這個過程只用了大約兩分鐘。楊利偉被醫保人員連人帶坐椅一起托起,在現場數百名科技人員、搜救官兵和地方群眾的簇擁、歡呼中登上醫療保障車。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自主出艙。
7時35分,經過醫護人員認真檢測,楊利偉換上藍色的航天員大隊隊服,再次出現在歡呼的人群中。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着陸場一片歡呼。
楊利偉在工作人員的陪同和數百名現場人員的簇擁下,登上醫療救護直升機,準備直飛呼和浩特畢克齊機場轉乘專機回北京。此刻,天邊剛剛露出第一縷朝霞,激動的人們久久凝望著直升機飛去的方向。
2003年10月16日,內蒙古主着陸場工作人員歡迎楊利偉凱旋。
記住這個偉大的日子——2003年10月16日。中華民族飛天夢想成為現實,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能力的國家。
2003年10月16日,工作人員在內蒙古主着陸場吊裝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
自從進入搜救現場,我的腦海中就一直重復着兩件事:拍照、發稿。照片要體現出世界性通訊社和“國家攝影隊”的水平;發稿速度必須搶在其他媒體前。時效是通訊社的生命,國內外媒體都在等候新華社的權威發布。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被運離內蒙古主着陸場。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參與了“神一”至“神十”的攝影報道,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的諸多輝煌瞬間,至今回想起來,仍激動不已,深感榮幸!
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模宏大的跨世紀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匯聚了全國數千家單位,數十萬人參與其中。一代代載人航天工作者,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形成了強大合力,凝結成了光耀東方的“載人航天精神”。
而我和我的同事們,也用一張張珍貴照片,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又一個里程碑,記錄了中國人邁向太空的一個又一個腳印。
記者:王建民
本期主持:呂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