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推進文化“兩創”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6 08:57:00
來源:新華網

山東濟寧推進文化“兩創”觀察

字體:

  新華社濟南11月25日電 題:山東濟寧推進文化“兩創”觀察

  新華社記者高天

  瑯瑯書聲,在孔孟之鄉響起;千年文脈,於運河之都煥新。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深耕文化沃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寶貴的遺産重現光彩,讓古老的智慧融入生活,讓璀璨的文明傳向世界。

  文脈賡續,既需薪火相傳,更應守正開新。近年來濟寧市依託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機構,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6所高校共建聯合研究生院,推進儒家文化的現代化闡釋與轉化。目前,當地已累計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研究項目百餘項,出版《中華禮樂文明大系》《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等著作160餘部。

  “我們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世界更加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濟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董冰説,濟寧已成功舉辦40多屆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11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這些活動不僅搭建起文明對話的橋梁,也讓文化價值在互動共鳴中持續釋放。

  下午五點,濟寧市東門大街小學的課後服務時間格外熱鬧。剪紙教室內,學生們巧手翻飛,紅紙化作精美圖案;書法教室裏,墨香瀰漫,孩子們凝神運筆,一橫一豎間盡顯文化傳承。

  “我們力求讓校園一步一景,處處皆文化。”濟寧市東門大街小學校長李均鵬説。行走在教學樓中,學生們的剪紙、國畫等作品陳列在走廊兩側,文化如春風化雨,悄然融入日常。

  濟寧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蔣浩然介紹,濟寧通過課程開發、教學創新等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各環節,累計培養國學導師1萬餘人,建成傳統文化特色學校超80所,開發校本課程216套,實現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學段覆蓋。

  文化的力量,更在基層治理中綻放異彩。在鄒城市鋼山街道紅星社區,“和為貴”調解室門前懸挂着一副對聯:“愛意可容天地寬,和心能解萬千結。”“我們秉持‘守望相助’的初心,將‘禮之用,和為貴’的儒家智慧運用於日常調解與服務中,多年來義務開展巡查、化解糾紛,成效顯著。”社區志願服務隊負責人石貴成説。

  為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幹部群眾日常行為,濟寧市建成3700多處“儒學講堂”,推動儒家思想融入鄰里家風;設立濟寧政德教育幹部學院,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理論宣講與幹部教育,已承接全國各類班次2000余期,培訓學員超12萬人。

  夜幕降臨,濟寧尼山腳下的魯源村燈火漸明。今年5月,魯源村景區正式對外開放,借助激光全息投影等數字化手段,在虛實交融中重現“禮入魯源”的盛景。

  漫步石板小徑,明燈盞盞,遠山如黛,在夜色中鋪展成一幅水墨畫卷。“這裡不再是寂靜的山水,而成了一條流淌不息的文化長河。”來自上海的游客張偉説。

  從尼山腳下至運河兩岸,濟寧的文化實踐不斷拓展。華燈初上,“運河記憶”歷史文化街區氛圍感拉滿。古運河畔,會通橋的青石欄板鐫刻着千年漕運的印記,東大寺的飛檐翹角在燈光下更顯古樸。畫舫輕搖,推開墨色水面,游客倚靠船欄,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往昔漕運繁華。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記者在走訪中感受到,傳統文化正不斷破壁而出,與現代生活相融通,這條源自千年文脈的“活水”,正悄然為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