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不止是打卡!從展覽讀懂故宮博物院百年新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6 08:54:04
來源:新華社

文化新觀察|不止是打卡!從展覽讀懂故宮博物院百年新篇

字體:

  北京故宮午門展廳中,一對曾陳設於帝王宮廷中的“掐絲琺瑯太平有象”,正靜靜接受觀眾們的目光洗禮。雖在一眾明星展品中稱不上驚艷,但“天”字編號,標誌着它是故宮博物院首批擁有“身份證”的文物。

  百年前,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清點工作首先從乾清宮開始,宮內文物為“天”字號。當時共登記117萬餘件物品,編纂了6編28冊的《故宮物品點查報告》,是故宮最早的賬目。

  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際,它和百餘展品一起,從195萬餘件院藏文物中被“請”出,亮相“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大展,向人們講述這裡從森嚴禁苑到文化殿堂的世紀歷程。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神武門挂上了“故宮博物院”的牌匾,向公眾打開沉重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史上,這是第一次,普通民眾可以踏入曾經的皇家禁地,親眼目睹那些被深鎖宮墻內的國寶。這不僅是空間上的開放,更是文化權利的回歸。

  9月29日,觀眾在“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參觀“掐絲琺瑯太平有象”。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如果説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里程碑,那麼文物南遷則是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

  神武門展廳,“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再現了那段驚心動魄的歷程。1933年,侵華日軍逼近北平,故宮博物院組織動員,將文物分批南遷。在炮火中,近2萬箱文物踏上萬里征途,歷時二十餘年,跨越大半個中國,所幸平安無虞。

  展廳中央,一件斑痕纍纍、上有不同封條印跡的大木箱吸引觀眾注意。根據檔案記載,箱子內當時裝有284件戲衣等物,隨文物遷徙南下北上。當時裝於箱內的一件清康熙石青色折枝花蝶紋粧花緞女帔同步展出。

  “身處和平年代,它們才有機會舒展且有尊嚴地展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婉玲感慨。

  這是對民族存亡之際守護文明火種的人們的最好告慰。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展廳現場。(故宮博物院供圖)

  從117萬餘件到195萬餘件——新中國成立後,大批珍貴文物通過捐贈、收購、調撥等方式入藏故宮博物院。其中,無數仁人志士的無私捐獻令人動容。

  “1945,陳仲恕;1946,楊寧史,郭葆昌;1947,傅增湘……”故宮景仁宮中,鐫刻着捐獻者姓名的“景仁榜”泛着淡淡的光澤。“仁風景從——故宮博物院藏捐獻文物展”是在這裡舉辦的第10個捐獻文物主題展。

  古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先生先後3次將其珍藏的3000余件文物捐獻給故宮博物院;1985年,河南農民何剛拒絕了文物販子的高價收買,不遠千里將19件在老家挖地基時發現的文物捐獻故宮博物院;香港同胞葉義捐獻清代犀角雕彌勒佛像、美籍華人楊令茀捐獻清代瑪瑙牡丹紋花插……

  飲其流者懷其源。展櫃中一份份守護中華文脈的樸素熱忱,將我們的文明托舉向更遠的未來。

  10月16日,觀眾參觀“仁風景從——故宮博物院藏捐獻文物展”。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文物保護事業不僅需要歷史擔當,也需堅守匠心精神。

  經過25年的精心保護與深入研究,故宮寧壽宮花園第一、二進院落今年面向觀眾開放。位於花園內的“天工匠心——寧壽宮花園的歷史與守護”展覽,將焦點對準了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價值與保護修復成果。

  寧壽宮花園又稱“乾隆花園”,是清代乾隆皇帝為晚年生活構建的理想居所,在中國乃至世界古典園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覽中,無論是竹絲鑲嵌、掐絲琺瑯等修繕工藝的展示,還是營建檔案、整體燙樣的陳列,都生動揭示出工匠們如何堅持“最小干預”原則,保留文物的歷史信息,同時延長其壽命。這一原則的實踐,不僅幫助文物古建重現昔日光彩,更體現我國文物保護修復領域理念的不斷完善與更新。

  這是故宮寧壽宮花園一角(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有人為地上文物古建的延年益壽傾其一生,有人為探尋“地下紫禁城”的奧秘鑽研至深。

  紫禁城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營建技術的集大成者,其地下遺存所展現的營建技藝,不僅承繼了古代都城營建的關鍵內容,而且在實踐中系統發展。“九重之下——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成果展”勾勒出從元代至清代晚期紫禁城的連續演變,映射出中華文明在技術、知識和制度層面的創新特質。

  故宮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介紹,2020年10月以來,故宮考古人連續五年對造辦處舊址區域開展科學發掘工作,揭示出元代、明早期、明中晚期、清早期、清中晚期共五個時期的遺存,為闡釋紫禁城建築歷史文化價值、豐富北京建築史等提供了最新的考古實證。

  這是展出的故宮造辦處舊址的地層切塊模型(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從百年前的變局到抗戰時期的堅守,無論是保護、修復,還是捐獻、考古,故宮博物院一直和國家民族命運與共,和文物事業發展相行相伴,總能凝聚起一群人、一種精神,為之奔走呼喊、為之添磚加瓦。

  正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幾大展覽,就為我們鋪展開這樣一幅綿延百年的文明畫卷。描繪它的不僅是文博專家、歷史學者,也是每一個走進這座博物館的普通人。百年事業生生不息,新的歷史已開始書寫。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楊湛菲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