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題:共赴詩和遠方!從報告看文旅融合新天地
新華社記者徐壯
且以詩意,共赴遠方。
9月10日,國務院關於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舉措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孫業禮受國務院委託作報告時振奮地説。
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和旅游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從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部署組建文化和旅游部,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産業、旅游業發展;到黨的二十大部署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進展如何?這份報告,信息量很大。
“融”出活力,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
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飛躍中國”項目前聚滿排隊的游客。在這個大型球幕影院裏,觀眾們可以坐上“飛行器”體驗5D觀影,新時代中國的壯麗江山仿佛觸手可及……
4月24日,觀眾參觀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旅游中的文化元素更多了、文化地標更好玩了,是文旅融合給游客們帶來的真切感受。
報告顯示,一方面,優秀文化資源、創意設計深度融入旅游發展,引領旅游提升品位、豐富內涵,有力促進了旅游業發展提質增效。
另一方面,旅游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播文化價值、人文精神,有效提升了文化的吸引力、傳播力、影響力,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人民文化自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各取所長、相互促進,融合為文化和旅游發展開闢新空間、 啟發新創意。
“融”添動能,文化和旅游有效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一組數據,彰顯文旅産業潛力:2023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為5.95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4.59%;全國旅游及相關産業增加值為5.48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4.24%。
報告指出,文化産業和旅游業相互滲透融合,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新的增長點,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
一業興,百業旺。文化和旅游積極融入新型城鎮化、鄉村全面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帶動商貿、製造、農業、體育、交通……“文旅+百業”,文旅更出彩、發展有活力。
“融”得貼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滿足。
突破200萬件!7月1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鳳冠冰箱貼上市一周年之際,銷售紀錄再次刷新,成為人民群眾嚮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注腳。
7月19日,觀眾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排隊購買鳳冠冰箱貼。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美好的詩和遠方,是人們心中永恒的慰藉。
報告認為,文旅融合新業態蓬勃發展,消費場景推陳出新,人們在文化和旅游活動中愉悅身心、紓解情緒、陶冶情操,美好生活體驗更加豐富多元。
“文博熱”“非遺熱”持續升溫,“村晚”“村超”“村歌”等活動魅力四射,“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視去旅行”蔚然成風……更“有料”、有趣、有質量的文旅産品,正在積極回應“以文化人、以旅惠民”的時代需求。
“融”向四海,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
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又一處文化瑰寶展現中華底蘊、吸引世界游客。
我國與30余個國家互辦文化和旅游年(節),持續打造“歡樂春節”“茶和天下·雅集”“良渚論壇”等品牌活動,15個鄉村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開展“你好!中國”國家旅游形象海外推廣……放眼全球,文化提升旅游魅力、旅游促進文化交流的新故事正在寫就。
6月12日,一名女孩在埃及開羅舉辦的“茶和天下”尼羅雅集活動現場體驗“遇見孔子”非遺文創産品。新華社記者 隋先凱 攝
報告説,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力促進了人員流動往來、人文交流合作,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當“中國游”“中國購”成為海外民眾新時尚,當文學作品、網絡游戲、網劇、潮玩等頻頻“出海”、帶動旅游……中華文化在文旅融合中閃耀世界。
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文旅融合空間廣闊。
孫業禮&&,下一步,將完善體制機制和保障體系、深化文化資源挖掘闡釋利用、全鏈條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創新深度融合的産品和服務、推動科技賦能新業態新模式、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深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
“讓詩和遠方實現更好聯結,共創美好生活、共促經濟社會發展”——這是報告的殷切展望,更是人民群眾期待的精彩旅途。